大家好,我是古老板。
你见过地狱吗?
我说的不是神话故事里那个,而是人间的,真实存在的。
我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这是一个坐过牢的人分享他的关押生活。
他说,在看守所的生活是地狱级别的。
但没有完,他还说,一旦进入监狱就进天堂了。
但最要命的是,地狱里关的,是法律上“假定无罪”的人;而天堂里住的,是板上钉钉的罪犯。
我问你,这事儿荒唐不荒唐?离奇不离奇?
是不是你的脑子一下就短路了?感觉自己的常识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恭喜你,有这种感觉就对了。
我们先说这个“地狱”,它的官方名字,叫看守所。
你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一个三十平米不到的监室,水泥地,墙壁斑驳。一盏24小时不灭的日光灯,惨白惨白地照着,让你彻底丧失时间概念。没有窗户,或者说,只有一个高高在上、焊死铁条的换气口,你踮起脚也看不到外面的天空。
就这么个空间,塞了多少人?
十五个、二十个,高峰期甚至能到三十个。
这些人怎么睡觉?没有床。绝对没有。只有一边靠墙,用木板或者水泥砌起来的一个大通铺。宽度也就一米八,长度贯穿整个监室。
二十多条汉子,晚上就睡在这上面。怎么睡?肩并肩,腿挨腿,像码放整齐的沙丁鱼罐头一样,严丝合缝。
你想翻个身?对不起,没空间。
半夜想上厕所?那你得像玩真人版华容道一样,从十几具肉体上小心翼翼地跨过去,回来时,你原来的位置可能已经被挤没了。
你要打呼噜,那对不起,你就难以睡觉了,因为别人会把你叫醒,让你睡不成,让你去值夜。
监室的另一头,是厕所。两个蹲坑,毫无遮掩。你在这里拉屎撒尿,二十多双眼睛就这么直勾勾地看着你。所谓的隐私,在这里就是个笑话。日复一日,那种排泄物的味道混合着汗臭、脚臭,以及绝望的气息,发酵成一种能击穿你灵魂的、永不消散的恶臭。
吃的呢?每天三顿,多是水煮白菜、水煮冬瓜,漂着几点可怜的油星,主食是发黄的陈米饭或者硬邦邦的馒头。别说味道了,能填饱肚子就是恩赐。
白天干嘛?不能躺,不能靠,不能交头接耳。绝大部分时间,你都得盘腿坐在那个冰冷的大通铺上,“坐板”。
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腰酸背痛?腿脚麻木?活该,忍着。
这是规矩。
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里面关的,叫“犯罪嫌疑人”。
根据我们法律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也就是说,在法律意义上,他们每一个人,此刻,都还是清白的。他们可能是被冤枉的,可能是被陷害的,可能是个彻头彻尾的好人。
一个理论上应该被优待、被保护的“准无罪公民”,却在承受着地狱般的折磨。
这,就是看守所的日常。
好,场景切换。我们再去看看隔壁的“天堂”——监狱。
这里关的,是已经被法院判决有罪的“犯人”。是小偷、是强盗、是诈骗犯,是真正对社会造成了危害的人。
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12-16人间,但是,里面生活远远强于看守所。
白天干嘛?劳动。去工厂里踩缝纫机,做电子元件,是有工资的。
虽然不多,但只要干活,时间就过得快。
比起看守所天天坐着度日如年的生活,那就叫天堂。
业余生活呢?丰富多彩。有图书馆可以看书,偶尔还有操场可以打球,有电视可以看新闻联播。逢年过节,还组织文艺汇演,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吃的呢?四菜一汤的标准不算夸张,至少是有肉有蛋,营养均衡。
监狱里甚至有小卖部,只要你劳动挣了钱,或者家人给你存了钱,你就可以买泡面、买火腿肠、买可乐。
你看,这里有劳动,有学习,有娱乐,还有社交,是一个小社会。
这里的人,正在为他们的罪行“赎罪”,却过着一种有规律、甚至有点“岁月静好”的生活。
现在,你把这两个地方放在一起对比。
一个是被假定无罪的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一个是板上钉钉的罪犯,却享受着规范有序的待遇。
我再问你,这个世界,是不是有点太魔幻了?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会给你各种解释。
第一种,叫“成本论”。他们会说,看守所是临时的,人来人往,流动性大,没必要建那么好。监狱是长期的,一关好几年,得考虑长期管理,所以条件好点。
第二种,叫“管理论”。他们会说,看手所里龙蛇混杂,案情没定,为了防止串供、闹事,必须用高压手段严加看管。
监狱里的人,尘埃落定,没了念想,反而好管理。
是不是听起来都有点道理?
不对!全是错的!这些都是表象,是技术层面的借口,或许没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如果你觉得这些解释有道理,那么恭喜你,你的思维,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第一层。
那,我的认为是,看守所这种模式存在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关押”你,而是为了“搞定”你!
明白这个逻辑,你才能理解一切。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以“效率”为最高权重的心理摧毁系统。
我打个比方你就懂了。
你是一家工厂的老板,收到一批原材料,比如一堆铁矿石。你的目的是什么?是把它们炼成标准的钢材。
看守所,就是那个“高炉”。
这批铁矿石(犯罪嫌疑人)送进来,有的硬,有的软,有的杂质多。
你怎么办?你不会跟它客气,不会给它提供舒适的环境。
你的唯一目标,就是用最高温、最强压,把它熔化、提纯,去掉所有杂质和棱角,让它变成顺从的、可以被随意塑形的铁水。
那地狱般的生存条件,就是“高温”;
那无休止的“坐板”和审讯,就是“高压”;
那彻底剥夺的隐私和尊严,就是“化学催化剂”。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核心目的:摧毁你的意志,击穿你的心理防线,让你从身体到精神彻底崩溃,最终吐出他们想要的东西——口供。
为什么我们的刑事案件,定罪率高得惊人?
为什么很多案子,口供是关键证据?
你以为是警察神机妙算,火眼金睛吗?
别天真了。
这个高炉系统,才是背后真正的、最高效的“真相生产线”。不管你是多硬的汉子,扔进这个炉子里炼上几个月,大部分都会被炼成一滩泥。
什么清白、什么冤屈、什么对抗到底,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极限压迫下,都弱爆了。
所以,看守所的恶劣条件,不是一个bug,它是一个feature!
是一个被默许、甚至被刻意维持的功能!它的权重,远远高于所谓的“人道”和“无罪推定”。
好,高炉里出来的铁水(被搞定的嫌疑人),经过法院这个“质检和盖章”的流水线,就变成了标准的钢材(罪犯)。
监狱,就是存放这些标准钢材的“成品仓库”。
对于成品,你的管理逻辑就完全变了。你不再需要高温高压,你需要的是稳定、可控、低成本的长期存放。
你得让这些钢材(罪犯)保持良好状态,不能生锈(闹事),不能损坏(自残或互殴)。所以你要给他们不错的环境,让他们有事干(劳动),有盼头(减刑),情绪稳定。
进一步理解这一现象。
罪犯被送进监狱,享受着纳税人提供的、比很多底层百姓还好的生活条件。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凭什么?
有一种古老的正义观认为,犯罪的本质,是侵犯。你偷了我的牛,你就欠我一头牛。你应该通过你的劳动,赔偿我的损失。
这才是最原始、最朴素的公平。国家作为公权力的角色,是来执行这个公平,确保你能把牛还给我,而不是把你关起来,然后让我交税去养你。
但现在的逻辑是什么?
罪犯,伤害了受害者。然后,我们把他关进一个条件不错的地方,用全体纳税人(包括那个受害者)的钱,去养着他。
受害者的损失,往往得不到足额的赔偿。
而罪犯,却在监狱里,开始了由全体社会买单的“新生”。
我再问你,这他妈的不是扯淡吗?
这等于什么?
等于你被邻居打了一顿,你报警。
警察把你邻居抓起来,判了三年。然后每个月,你还要从工资里拿出一笔钱,交到居委会,用来给你邻居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而你的医药费,邻居说他没钱,赔不了。
这是不是全世界最愚蠢、最离奇的“正义”?
它彻底违背了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侵害者,应该对被侵害者负责,而不是由整个社会来为他的罪行买单。
那为什么,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这种看似荒唐的模式?
因为,这又是一个框架选择的问题。
让罪犯直接赔偿受害者,听起来很公平,但管理成本极高。
怎么监督他劳动?怎么评估他劳动的价值?他要是跑了怎么办?这个过程充满了无数的细节和扯皮。
而“国家圈养”模式,虽然在法理上很荒谬,但它的管理效率最高,系统最稳定。把所有罪犯统一收纳,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对国家这个“大盘”来说,是最省事、最可控的方案。
所以,你看到了吗?
从看守所的地狱,到监狱的天堂,再到纳税人养罪犯的奇观。
这背后,贯穿着一条清晰得令人发指的主线:
所谓的“法治”和“正义”,在现实的运行中,常常要让位于一个更核心、更冷酷的法则——办案的效率与监狱管理的稳定。
但按照朴素的正义观,不应该是反过来吗?没有定罪之前,如果有逃亡串供的风险,那应该生活得好一点,毕竟还不叫罪犯。
而监狱,为什么要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们就是应该受到处罚的,他们的劳动产出应该用来赔偿受害人或其家属,他们不应该由纳税人供养。
所以,这个世界,的确是有一些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