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的幻灭
原创
肉做的铁
新秦兽
新秦兽
微信号
xqs-7749
功能介绍
防失联的小窝。
加个好友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新秦兽”可关注本号
罗曼·罗兰这几年在中文互联上有几件事比较引人注意,第一件事是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写下的
那句名言,
: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第二件事是他在自己的《莫斯科日记》的扉页上用法语写着:
未经我的特别允许,在自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满之前,不能发表这个笔记——无论是全文,还是片段。我本人不发表这个笔记,也不允许出版任何片段。
很多人对此的解读是罗曼·罗兰出于两个原因不想在生前公开日记,第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了斯大林和苏联的“可怕之处”,而他又是苏联和斯大林的拥趸,因此不想在生前发表日记打自己的脸;第二个原因是为了维护好友高尔基的形象,因为日记里写了高尔基的性格弱点,所以暂时不想发表;其实事情没那么美好,原因也非常简单:如果未经斯大林同意罗曼·罗兰发表了那些东西,那他将很快被苏联内务部暗杀。
罗曼·罗兰的日记起于1935年6月18日从瑞士启程,6月22日下午5点左右进入苏联边境,6月23日到达莫斯科,7月21日离开莫斯科,经明斯克和华沙、维也纳、苏黎世,于7月23日到达瑞士维尼涅夫日记终结。
在这期间罗曼·罗兰主要走访了莫斯科市区,也跟当地接待人员去周围八十公里的乡下兜风游玩,在此期间
罗曼·罗兰
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并进行了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谈话,斯大林极少能跟一个并非国家元首的外国人谈这么久,这份谈话和在苏联期间的见闻,是罗曼·罗兰非常想发表的内容,从莫斯科回到瑞士后,罗曼·罗兰和夫人玛利亚·库达舍娃都曾经致信斯大林,或者由高尔基转达,向斯大林请示是否可以发表,但都没有得到斯大林的回复,到了1935年12月,罗曼·罗兰通过当时的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主席阿罗塞夫转给斯大林一封信,表示自己已经领会了斯大林委托其他人转达给他的意思,他从此后将不再坚持发表自己和斯大林谈话内容以及莫斯科见闻的想法。
上图:高尔基的别墅,在搬进这里之前,高尔基住在破旧的小房子里,斯大林认为人民文学家必须要有符合身份的住宅,因此命令高尔基搬进去,高尔基极力建议将这房子办成医院或者学校,遭到拒绝,最后不得不搬进去
我仔细看了解密之后记载二人谈话内容的档案,斯大林之所以不同意
罗曼·罗兰发表这些东西,估计和他在谈话中向
罗曼·罗兰承认了在基洛夫案件因为“难以控制情绪而处决了上百人”有关,在
罗曼·罗兰离开莫斯科之后,斯大林更大规模的清洗活动已经开始,如果
罗曼·罗兰将所谓为了
“防患于未然”、“难以控制情绪”而处决上百人的做法
发表出去,显然对斯大林不利,而且,从来都是苏联官方喉舌发表斯大林的讲话,从未有过外国人发表斯大林讲话的先例,斯大林不会容忍他的话语解释权落在外国人手里。
斯大林跟罗曼·罗兰的谈话可以说相当的开诚布公,但这种“开诚布公”也仅仅局限于承认已经发生了的事,精明到家的斯大林绝对没有透露任何一丝一毫不该透露的内容,斯大林的原话是:“也许,我们在这件事情上真的是被我们身上勃发的对犯罪的恐怖分子的仇恨情绪所控制了”,“我们所枪毙的一百个人,从司法观点上来看都和杀害基洛夫的凶手没有直接的关系”,并对此做出独特的、斯大林式的独家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恐怖分子还会杀害其他领导人,为了预防这种犯罪,我们承担了枪毙这些先生们带来的不愉快的责任和良心上自我谴责造成的巨大痛苦。
我不知道诸位看到这样的解释是何感受,反正我看了之后是毛骨悚然,能把枪毙一百多人说得这么清新脱俗,而且还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斯大林甩凡尔赛宗师们N条街啊!
罗曼·罗兰是个坚定的左派,享有巨大的国际声望,在法国也有崇高的地位,是人民的精神领袖,青年们的导师,在7月5日的《莫斯科日记》里,
罗曼·罗兰说
自己对于让西方的知识分子走向共产主义道路极为乐观,并认为法国的年轻人不仅要学着了解马克思,而且要学着了解当局对他们一贯采取的阶级镇压政策
(斜体字原文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莫斯科日记》2003年6月一版一印第86页第二段,这段话也足见罗曼·罗兰不只是“铁杆五毛”,甚至是“铁血五毛”了)。
历史上有很多大知识分子崇拜一些如今看来绝对不该崇拜的人,比如曾被爱因斯坦推重的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就非常崇拜希特勒,此外,比如瑞士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的合作伙伴卡尔·荣格,也非常推崇希特勒,而
罗曼·罗兰则是相当崇敬苏联和斯大林。
罗曼·罗兰曾经盛赞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开拓性的革命”,但罗曼·罗兰绝非舔菊文人,他也严厉批评苏联的“专制意识”以及“口是心非和暴力行为”。
罗曼·罗兰推崇苏联也有时代原因,上世纪30年代欧洲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苏联却发展很好,这让罗曼·罗兰看到了“劳动人民共和国”的优势,因此苏联就成了他心目中的美好乌托邦,但随后爆发的基洛夫案件加上此前一直传闻苏联高层如何残暴,如何脱离群众的说法让罗曼·罗兰非常痛苦。
罗曼·罗兰这次去苏联也绝非像网络上说的那样是一次“勇敢的政治行动”,而是实在没招了,不去不行了,当时的法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苏联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信念产生动摇,尤其是因为基洛夫案,苏联国内大规模镇压“凶手”,清洗反对派,让法国人很不解也很愤怒,很多人给
罗曼·罗兰写信要求他解释,所以
罗曼·罗兰最后决定亲自跑一趟苏联,见一见斯大林,向对方索求答案。
近代人上有很多名人因为崇敬和向往而奔赴苏联,中国这方面很有名的一个人是瞿秋白,去了一趟苏联,写了一本《赤都心史》,总体而言肯定了苏联,而同是东方作家的泰戈尔却一针见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这种方法不能持久”,苏联的短命,见证了泰戈尔的预言。
同样是法国作家,同样也是诺贝尔奖得主,同样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者,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跟罗曼·罗兰几乎是同一时间访问了苏联,但相比罗曼·罗兰的忧郁和担心,纪德更多的则是痛苦和失望。
纪德1936年6月-8月访问了苏联,回来写成《访苏归来》并在年底出版,记载了自己在苏联看到的一系列问题:工厂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人民生活物资贫乏,日用品奇缺,商店还没开门就已经有二三百人在排队等待……政治生活方面则打击异己,拒绝批评,特权横行,思想被摧残,人性被泯灭……
罗曼·罗兰看到此书很生气,批评了纪德,说“苏联正处在发展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要看“批评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兽注:“恶意批评”)
,
但同时罗曼·罗兰也承认纪德对苏联的批评并非没有依据。
在7月5日的日记里,罗曼·罗兰记载了一件事
:
有个年轻人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悲惨经历,因为出身问题被所有的工厂拒收,几乎要饿死,他告诉高尔基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玛莎听高尔基说到这里很气愤,说苏联不可以这样做,高尔基很窘迫并且难过,尝试着为自己所在的体制辩解,他说,把家庭出身有疑点的人接纳到队伍里来是有危险的,并反问玛莎:如果不得不做出选择,人们是该选择牺牲大多数还是牺牲少数人?玛莎反问高尔基:好吧,就算该牺牲少数,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凭什么对希特勒的行为感到愤慨?他不就是想牺牲少数犹太人保全多数德国人吗?玛莎还痛斥了苏联的一些现象,举例说有些苏共的孩子享受着特权,却做着违反共产主义的勾当,所以,评判一个人,难道不应该是看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吗?怎么反而要看他父母做过什么呢?
高尔基家的管家和护士都小声称赞玛莎,而高尔基则流露出了惶恐和痛苦的表情,她们告诉玛莎高尔基正是这样做的,她们中有的人家庭出身不好,差点儿被赶走,正是高尔基努力挽留了她们,玛莎肯定了高尔基的做法,同时提出更有高度的建设性意见,她认为像高尔基这样针对孤立事件采取行动是不够的,应当对这种局面进行改革
(斜体字原文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莫斯科日记》2003年6月一版一印第86-87页
)。
罗曼·罗兰此行在高尔基家里住了三周,但并未跟高尔基做过深入交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尔基总是给罗曼·罗兰讲一些逸闻趣事,几乎绝口不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这让罗曼·罗兰非常震惊,十分失望,但是他也完全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刻画高尔基的心理:
高尔基“本想看到更伟大、更美好、更人道的东西
;
他本不想看到
,
但确实看到这个事业中仍
然有错误
,
仍然十分艰难
,
有时甚至是不人道的
(
这是所
有革命的弊病)。他为此而感到痛苦万分;他想摆脱这种视野,抬起理性的双眼,向那些将此情景强加在他头上的人高声讨饶,但却毫无用处,因为他根本无法在自己思想意识的深处抹去那忧郁的场景。他内心深处总是在经受
着痛苦与悲观情绪的煎熬,尽管他刻意不让任何情感流露出来。因此,他不向任何人吐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罗曼·罗兰回到瑞士后,斯大林开始了他新一轮的清洗,以至于连高尔基身边的人都受到了连累,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到好友加尔托赫,都被处决,这已经让罗曼·罗兰非常气愤,更荒唐的是就连陪同他在莫斯科参观文化公园的一位完全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一位女士,也被处决了,罗曼·罗兰亲眼看着从文官到武官,从医生到作家,从小职员到农夫,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随时被处决,罗曼·罗兰终于忍不住了,他在“《莫斯科日记》补记”写到:
我不喜欢他(斯大林)肆意践踏失败者的做法,也不同意他对阴谋活动予以无情的镇压,即使这种镇压是合法的,但是这么做对于苏联制度,对于革命事业也造成了巨大损失,那些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政治家、将军、外交家、工程师、技术员都被无情杀死了,谁能估量出苏联为此损失了多少人才吗?将其中大多数人留下来为苏联服务不是更明智吗?
结语
苏联的悲剧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虽说美国一直遏制苏联,但堡垒总是最先从内部开始瓦解的,苏联的肃反扩大化和穷兵黩武,特权横行,贪腐严重,民众生活水平太差,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建立可谓历经千难万险,就这么一个超级大国,说崩塌也就是一夜之间,但其实早在崩塌之前,白蚁就已经蛀空了这座大坝。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不想在“喜欢作者”后面留下头像的朋友可以点一下这个包包脸手里的赞赏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新秦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