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道典日记 ,作者道典日记
本故事纯属虚构
一)束脩
昨天“6.18”做了一场直播,然后我又发现中国人,一个精神分裂的地方。
一方面轻视体检,病危时却乱买保健品。
一方面轻视安全,出火灾倾家荡产。
一方面轻视培训,员工纰漏损失订单。
今天我就想问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了孩子的成材,你愿意出多少kewai培训费”。
随库不是搞“全流程班”么,讲20个小时,把楼市整套体系从头讲到尾,二天二夜讲明白。
报名还没有做完,已经有一堆的人,摩拳擦掌,准备了纸和笔。
录音笔
针孔摄像机;
共筹群,交流群,互通群。
大家纷纷觉得,“秘籍心法”,只要盗出来了,出一份钱就可以了。可以凑凑推一个代表报名。
亲,随库六周年了。
你发财了么,赚到A8.3了么。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清华大学的教科书,是不是公开发售的。
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与清华的对立面,可以说蓝翔,哈厨。
大家都知道,在“清华”,可以得到最好的教育。清华大学毕业,个个都是人才。
次一级“高中阶段”,你也可以说上海“四大名校”。
高中: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
可是,所有的“高中”教科书,完全是全部“透明”的。
你现在去新华书店,花二百元钱,就可以把“教科书”全部都背回来。一个字都不会错。
但是,“学渣儿子”,哪怕给了你全套全版的教科书(包括课外辅导书);
你能成为学霸么。
你能考上清华么
你能顺利毕业么
拿到了“教科书”,就成了武林秘籍吗?
二)教师的意义
所有的中国高中生,他们的“教材”都是一样的。不存在秘密。
但是高考成绩,可以相差万里。
好的能考到710分,最烂的不到350分。
三本,二本,一本,复读本,都有。
为什么会有“名校”。
为什么会有“学区房”。
使学渣和学霸拉开距离的,向来都是“老师”。
老师分二种。
很多人以为的老师,是课堂上拿着一本书念,抄抄板书,一个人带45人班级。
恭喜你,你是学渣。
你读的是,菜场小学。
你处于社会最底层,没有见过世面。
这种“照抄念板书”的老师,是最低最Low,最没有水平的老师。
你直接往后翻,看书好了,干嘛还要老师。
同样一本教科书,要念出“学渣与学霸”的区别,关键在于老师。
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反过来”的。
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你来念”。
教科书前几天已经发给你了,“教科书是完全公开的”。你们应该自学,早就已经翻看过了。
现在你从头到底阐述一遍,你来“念”。念你对逻辑的心得和体会。
老师,就在那里听着。
老师不说话,老师99%的时候,不用说话。
一直等你念到关键的1%,老师说“停,停,停”。
往回倒14秒12帧,“刚才那句话,错了”。
你理解的整棵体系大树,在某一个位置,错了。
错了,就会走歧路,就会亏钱,会死。
又或者你的思维,始终都有局限。在某一个框架之内,没有突破新的算法。
又或者是,你根本无力建立自己的框架。要用“口述”的方法,把书拆开再讲一遍。
越是高级别的“名师”,指点你一二,越是难得。
你永远认识不到,自己在哪一个环节错了。
到了哥哥这个层次,谁还能告诉我“哪里突破”,千金难买咨询。
“老师”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减熵”活动。
老师的价值,在于“减熵”的程度。
一台高度复杂的机器,维修画一个圈。
画圈只需要一美元,但指出圈在哪里,值9999元。
底层“菜场小学”的老师,大多数是一个“人形复读机”。
这种只会捧着教科书,40分钟的时间,把教科书章节念一遍。
无非当年的“方鸿渐”,庸人再世罢了。
一面请老师上门培训,一方面又吝啬盗版,岂不是精神分裂。
三)结语
绝大多数的人,根本没见过“高等级”的服务业,是怎样的业态。
例如现在最热门的“家教培训”话题,海淀很多妈妈,请家教老师上门,都已经内卷争先到疯了。
可是“妈妈”们,真的知道,老师上门该教些什么么。
非常遗憾,目前最热的“西城海淀”补习班,依然是毫无价值。
95%的家庭是无用功。
因为老师本身的“素质”不行。
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高端服务业”是什么态势的。
现在的培训班老师上门,依然是“复述教科书”。照本宣科,把Copy的事情多做几次。
一点没有食脑的“减熵”。
真正的高三补课,从来不是应该补高三的课。
而是应该补高一的课。
业内公认的“速效特效药”是,给孩子做一些“额外”的习题。
其中心照不宣的良方是,老师们往往更知道“出题组”,会出哪一套题库的科目。
有针对性地,预先给你做几套类似习题。成绩自然大幅提高。
但对于孩子本身的实力,真实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随库要搞“全流程班”,我们顶天傲地。
随库出品的任何服务,向来都是第一流级,竖立业界服务标杆。
我们卖的是“服务”,高层次的减熵。
每一个来现场的朋友,会洗掉你脑子中的顽瘤和错误,长时间的质疑挑战和互动。
我们卖的是服务,而不是知识。
“服务”本质是不可复制的。盗版没有任何效果。
高端的服务产业,本质都是不可复制。而不是可复制。
(知名不具,泠夜辉)
老规矩,报名链接如下:
如果你认为知识太贵,试试无知的代价。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