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21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为《通知》)
通知中规定: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不得不说,民间对于预制菜的舆论抵制和对防腐剂的妖魔化,让这样的管制,成为了现实。
那些不相信舆论即政治的人,可以再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
妖魔化防腐剂的反智舆论
许多人认为,防腐剂是现代工业才出现的,以前的食物都是无添加纯天然。
其实在人类还没有化学合成食品防腐剂之前,人们已经寻找到了大量使食品保质期延长的办法,如高盐腌制、高糖蜜制、酸、酒、烟熏以及在水中、地下存放等。
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护食物不受腐败菌的危害,但是其保护时间短、破坏食品原有营养成分及风味的缺点。
在很长时间内,人们能吃到的食物,仅仅在自已的家庭或周边的社区。遥远的地方的人想为另一个人提供食品服务,几乎不可能。
现代工商社会的出现,才有了食品行业的全球大分工。今天,你坐在家里几乎可以买到全球的各种食品。
这是怎么实现的?就离不开防腐剂。
全球食品分工离不开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
食品工业应运而生。随之催生的,就是可以在食品工业化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化学食品防腐剂。
添加食品防腐剂是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健康危害。
也即,食品防腐剂出现的目的,就是保证食品安全,在中国,却被妖魔化成为了食品安全的隐患,这不是极其可笑吗?
我们的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不仅人类需要,微生物(霉菌、酵母和细菌)也很喜欢。
因此,在某些容易被污染的食品中,人们添加防腐剂,可以抑制或减缓微生物的生长,防止其腐败变质,以保证食品安全和延长储存期。
比如,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在腌制肉类的过程中就不可或缺,它除了护色作用,更重要地是抑制细菌(尤其是肉毒杆菌)滋生,并抑制毒素的产生。
很多人说,防腐剂是化学物质,其实现在被广泛应用的防腐剂很多都是天然存在的,只不过我们用化学工业的方法大量制造了而已。
我们平时最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一种是苯钾酸,它天然存在于蓝莓、蔓越莓中。另外一种是山梨酸,它在很多植物中也天然存在,比如枸杞。
这两种应用最广泛的防腐剂被人体摄入后,一般会随尿液排泄,并不会在人体内蓄积。正常代谢后,几乎对人体无害。
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使用的32种食品防腐剂都是安全性较高、毒性较低的防腐剂。这32种食品防腐剂在批准使用之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动物饲养、毒性毒理试验和科学鉴定, 经过证实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食品添加剂唯一的风险在于用量过大,如果有不法商贩无视标准,做了防腐剂含量超标的食物怎么办呢?这种担心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防腐剂的成本并不低,比如市面上便宜的苯甲酸钠也要20元左右一公斤,像聚赖氨酸这样的高档货甚至要1000多元一公斤。
基于最大盈利化的目的,商家完全不会无故增加防腐剂来提高自己的成本。
一个预制菜,如果是包装食品,不加防腐剂,那就只能全程冷链,只要离开冰冻环境,他就是食品安全的炸弹。
你还敢吃么?因为他随时腐败。
当然,某些三无工坊、黑心商贩为了掩盖腐败变质的原料,加劣质防腐剂和其他添加剂,就另当别论了。但在冰箱如此普及的时代,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
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担心
在公共舆论当中的食品安全,其实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叫品质问题
品质问题,不是安全问题。
任何食品,都有健康风险。比如,你喝大米饭,就有糖尿病风险。
人的任何行动,都存在风险。你上大街,也有被车撞死的风险。
可以说,任何时候,人的行动,都是在与身体未来的健康进行交换。
比如,年轻人熬夜,不管是加班还是去喝酒,他对身体的伤害,难道举动 高于某种有健康风险的食品吗?
比如,抽烟带来的危害,难道不高于那些质量不高的食品吗?一些人天天说自己无比重视健康,不还是天天在抽烟吗?
所谓低品质的食品,往往是低价食品。他是人们在手中的金钱和现在的食品风险中进行的一种比较的结果。
光是路边摊,就代表着低价。不管食材多安全,光是马路上吃,灰尘带来的污染,就远远要高于食材的风险。
人们是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但便宜啊。
你得允许人们用低价选择风险高的食品。如果谈健康风险,谁有外卖小哥风险高呢,他们天天面临着车祸,每一年因车祸死伤的人,是那些在火海中救火消防员的几十倍。
你是不是要阻止他们用健康风险去换来金钱呢?
低质食品,并不是不安全食品,往往是更穷人的选择。在七八十年代,吃死猪肉是一个常态,死猪肉的风险非常高,但依然阻挡不住人们追求动物蛋白的心,因为便宜,因为穷。
如果我们在当时禁止人们吃死猪肉,很多贫穷的家庭,一年都吃不上几次肉。
如果我们将路边摊、苍蝇馆子的饭菜标准提高到有些人的心理标准,那么,工地上打工的穷人们,将吃不起饭。
因此,低质量的食品,如卖五块钱的包一样,是市场的需求。
不管你如何管制,只要贫穷的人存在,就一定会产生供给,你不可能逼着所有人去买高价食品。
在美国的超市,也有有机超市和普通超市,美国的猪肉还允许瘦肉精,但那又如何?有钱的去买有机产品,没钱的就承担一点风险。
第二种叫欺诈问题
如果一个标明没有食糖的饮料,却发现实际上包含了白糖。
这就不是品质问题,而是一个欺诈问题。
人们想用高价买一个品质更高的食品,结果却发现他的货不对板,这是法律应该管理的问题,但他也不是要出什么管制,而是要人们通过法律诉讼去解决问题。
正如315曝光的槽头肉问题,如果没有清晰标志,将槽头肉当成五花肉卖,那么,这就是欺诈问题。
如果说明清楚是槽头肉,那我不认为,这是什么问题。
有些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心,上升到一切要是有机的,要是纯天然的,当然这一部分人,很多人天天抽烟,熬夜,打麻将,不运动,从来不重视什么健康问题。
他们本质上建立一个食品安全的乌托邦。
实际上,哪有?这个世界上没有乌托邦,风险无时不在。任何产品,都有风险,每一次市场购买,都可能失误。
他们期望政府帮暴力管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而,他们的期望完全错误。
食品管制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如果我们将一个食品安全标准提到很高,请问,会发生什么?
结果是,安全水准会迅速下降。
因为,市场上会有大量的企业,因为达不到这种管制要求,反而会大量造假,以突破管制。
在这个造假过程中,就会产生更多的安全问题。
比如,你天天检查食品加工厂,我就去山上生产,我就挖个地洞生产,让你找不到,甚至包装上印别人厂家的名字。
因为高标准做不到,又想要生存下去,怎么办?那就只能真正的搞欺诈搞造假。
三鹿奶粉事件,是因为管制不够吗?不是,因为奶产品的标准太高,不容易达到,于是奶农们才开始掺假。
你想构建食品乌托邦,最后带来的就是更大的不安全。
那么,食品安全管制,有利于谁?有利于大企业,因为他们资源更多,手段更多,与管制官员的关系也更好,也更容易达到标准。
在管制下,小企业更难生存了,大企业面对的竞争减少了,这使得他们提升产品品质吸引消费者的动力降低了。
他们开始向着官员靠拢,因为管制权在他们手里,这时,他们服务消费者的动力下降了,服务官员的动力下降了。
企业家的工作,从天天思考消费者的问题,转变成天天思考如何搞定官员的问题。
这样的企业,能为消费者提供好品质的服务吗?
事实上,不管是食品工业,还是快递业,还是手机,你发现没有,这些企业的产品品质在不断地提升,是管制带来的吗?
不是,是消费者的需求带来的,是企业家因为追求利润必须迎合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带来的。
不断的增加的管制,除了会打击生产的积极性以外,消费者也会受损。
只有一种人会得利,那就是管制部门。
管制部门的利益
每一种管制,带来的是政府具体部门的扩权。
他们的权力增加了,需要天天去检查了,需要严查旗下所有的企业了。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很多人希望政府能更有效力,或许给他们更多权力。但这样做可能让你失望,因为给政府更多权力,比如直接罚款的权力,他们可能就只关心罚款,甚至出现收受贿赂的情况。
更多的罚款权力实际上增加了收受贿赂的机会。
政府人员管制时,他自己的长期利益是不存在的,他会主动曝光治下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吗?他们有这个利益冲动吗?没有。
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负面新闻显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吸引更多观众和点击率,因为大家都很关心这些信息。
但政府就不同了,如果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人们会批评政府,问为什么没能有效管理。
政府更倾向于掩盖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揭露问题的动力,而是有遮掩问题的动力。
政府和普通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私心,也想保住自己的职位。
他们发现了问题,会怎么处理呢?会罚款,会与企业主进行权力交易。
他们并不会站在消费者的利益的角度,帮助消费者思考。
这样一来,只要贴上政府审核合格的标签后,企业倒而没有了提升产品品质的动力了,因为只需要政府审批,那就可以卖。
而市场上也失去了防备之心了。
315曝光的几起案件中,这些企业都是有安全证明的。
试想,你是采购商,对方出示了相应的文件证明了其安全性,那你就失去了判断的标准了。
市场上也就不会出现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质量鉴定的第三方市场化企业了,因为他们的生意机会不存在。
如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媒体有动力曝光外,竞争对手也有动力揭露问题。市场有自己的机制来保证产品质量。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会自动提高产品标准。
政府只看重短期收益,这种思路会影响到企业,让他们也只注重短期利益。
好的企业提升产品品质、追求长远发展的,大多是国外品牌。为什么国内企业频频出现问题?
原因在于他们不敢追求长期目标,因为政府没有给他们创造这样的环境和信心。
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的财产都担心保不住,怎么可能专心于提高品牌信誉或是考虑长远计划呢?他们担心今天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明天就可能因为政府的某些行动而毁于一旦。
这种不稳定感让许多企业宁愿选择快速赚钱后退出,而不是投入资源去打造一个可以长久传承的品牌。
有时候政府为了短期经济增长会掩盖问题,比如食品安全和基建工程质量问题。这是因为政府官员考虑的是短期政绩,而不是长期的公共利益。
这与追求长期利益的企业不同。
因此,真正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改变政府追求短期利益的做法,保护民众的利益和安全。
只有一个产权保护环境好的环境,才会有大量的企业愿意为了长久的品牌努力服务于消费者。
我希望政府部门不要隔三差五地迎合反智的民粹舆论,天天搞这些管制手段,这么不停地搞下去,经济能好么?
如果一个企业生产是这样的环境:隔三差五就得应付检查,就得向官员讨好 ,或是制定一个很难达到的标准,随时企业有干不下去的风险,
那么,这样的环境,会有食品安全吗?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