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金二 ,作者南洋富商
时刻准备着!
全场618活动开启,年中大促,超值囤货
点击任意图片进入商城选购
生存群初建,原价365/年,现价仅需305元
机会难得,点此立刻加入:报名地址
01
人会死,死于各种各样的方式。
比如说,某个美女和闺蜜一起在唐山的某个烧烤店吃烧烤,结果被一群壮汉活活打死了。这个美女死后,大家发现她银行存款有10亿。
这10亿能让她起死回生吗?不能。
这10亿能让她避免被打死吗?不能。
如果她死后的存款不是10亿,而是10万,对她生前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吗?似乎区别不大,也是白天工作到晚上,半夜出来吃烧烤。所花的钱还是那么多,吃的东西还是老样子。尤其是童年习惯的美食,长大后依然觉得好吃。
房子再多,也只能睡一张床。美食再多,也只有一个胃。
吃多了一定会吃出病来。所以再有钱也得节制食欲,防止摄入太多养分,避免肥胖、三高。即便是夜宵吃烧烤,也得有点节制。
当然,也可能这个美女并没有很多钱,钱多的是行凶打死人的凶手。
如果一群亿万富翁在路边吃烧烤,因为某种原因打群架,觉得自己很牛逼打人没事,下狠手把人打死了。
当他坐在监狱等待处死,会不会后悔没有早点多花点钱?会不会后悔挣钱太多让他勇气膨胀,以至于犯了大错?
所幸的是:现在还是太平盛世,不是战乱年代,大多数普通人不会被人打死,也不会被处死,他们通常都是老死、病死。
20年前我和医生朋友聊天,说起老了没钱看病会很苦。医生说钱多了也很苦,因为钱多了就可以住ICU ,身上插满管子,喉管切开,接上人工肾、人工肺,真是生不如死,还不如穷人早点死了痛快。
我问医生需要备多少钱看病。他说:35万是一个拐点。大部分病都可以在35万之内治愈。若是35万治不好,治好也没啥生活质量。
如今20年过去了,我再次问医生朋友:35万医疗储备金还够用吗?他说:够用。
02
即便你可以好好活着,钱太多了,就不再是你的。
比如说,某一天这个社会缺钱了,很多人生活陷入困境。国家爱人民,就得救济人民。要救济穷人,就得跟富人拿点钱。
你很有钱是不是?那就先捐款一千亿吧。不捐款?那就罚你一千亿吧。
拿出一千亿后你的现金流不会中断吗?企业不会破产吗?那是你自己的事,希望你继续努力、力挽狂澜。
挣大钱的人都有原罪,罚他们一笔很容易。
即便不拿别的办法罚你,「反垄断」也是合适的理由。所谓巨头、独角兽,不就是垄断的意思么?
多年前,西部某个特大城市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唱红打黑」运动,几千企业家逃离家乡,几年都不敢回家。为啥呢?就因为怕查啊。
我就曾偶遇这样一位逃离的小企业家。他说,每次遇到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那人就会找企业家开座谈会,让大家「回馈社会」。识相的赶紧表态,捐一个合适的数额。若是不识相,找各种借口拒绝,或者捐钱的数额和身家不成比例,几天之内就会全套人马上门拜访。
20多年前,我有个办鞋厂的朋友Q先生被抓,差点陷入牢狱之灾。他所犯的错误很搞笑,是给钱不要。
遭遇经济困境,银行贷款没人要,银行无法完成放贷任务。县领导很着急,就把当地最有钱的企业家召集起来开个座谈会,要他们到银行借点钱。
这位Q先生说:现在我们生产规模正在缩小,大多数工人已经裁员,自己的现金还足够,所以根本不需要贷款。这就让领导不开心,觉得他没有大局观,就查他的问题——先抓起来,再慢慢查。查到他服了,决定跟银行贷款为止。
所以,「给钱不要」也不行。
这个时代做个企业家真是不容易。俞敏洪先生说过去十五年吃了三千多片安眠药,深度睡眠都成了奢侈品。埃隆马斯克先生也是工作强度远超996,据说一天工作18小时。
许家印先生也是个大富豪,但是面对二万亿的债务,应该也会很焦虑吧。
富人们虽然有钱,距离破产也就只有一步之遥。甚至距离牢狱之灾也只有一步之遥。
不久前刚刚出狱的牟其中先生,也是当年传说中的中国首富。刚出狱的黄光裕先生更是三次登上福布斯首富榜。
以前还有个说法是:福布斯排行榜,其实就是通缉令。
所以,小富即安,才是合理的生存态度。普通人做个A7、A8,或许最合适。
03
最近几年有点特别。气候环境越来越不适合发财。
大气候是「共同富裕」。各种挣钱太容易的都被查税。大牌明星,直播带货网红,一个个被罚。然后是独角兽企业,被动的叫罚,主动的叫捐。
刘强东等人都表态:可以随时变成国有企业。
小气候是计划经济的复兴。这十年来,你会发现「监管」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供销社开始重出江湖。
民意更是非常不适合发财。短短几年,B站的弹幕从遍地的「马云爸爸」转为「资本家挂路灯」。这种充满暴力和血腥威胁的弹幕能够不被监管,已经是普遍声势。
年轻人戾气日增。百分之八十的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了,他们还有底气大骂资本家,可见他们是真恨。
前些年我们看到最多的流行字,很多跟挣钱发财有关。这些年看到最多的字,似乎是「斗争」。
新闻里的排比句越来越多。外交部发言人的姿态越来越强硬。国际形势让人觉得战争一触即发。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很多天。梵蒂冈的教皇方济先生甚至宣称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已经开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觉得教皇耸人听闻、制造恐慌。
04
如果万一爆发战争,那么富人应该怎么办?
以前的战争年代,富人逃不掉,没有别的选择,就装穷。比如崇祯皇帝需要钱打仗,即便是他老丈人也装穷,只能挤出几千两银子。当然,这是崇祯皇帝给他面子,换了李自成就不一样,用各种酷刑直接逼出几十万两。
在大数据时代,你是没法装起穷的。新闻已经说了,央行要把大家都网上交易、社交媒体内容都纳入监管。在一个红码绿码年代,你竟然以为自己还能装穷?
你有多少钱,大数据一定比你更清楚。比如我一位朋友去南非经商之前搬家清理,找到一张银行卡,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自己啥时候办过这张卡,到银行一查,还有8万。所以,即便你自己已经忘了这笔钱,大数据还是可以帮你找出来。
战争年代,富人是穷得最快的。
美国二战时期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是95%,英国二战时期个税最高税率达到97.5%。
如果你是二战时期的英美富人,面对95%和97.5%的个人所得税,是不是很想润,把财产转移到别的国家去?
当然,国家是不会允许你转移财产的。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美国,富人们面对战争毫无选择,或者说唯一的选择就是把挣到的钱都交给国家变去打战,打战的结果就是双方的房产、企业之类都炸得干干净净。
战争,是「均贫富」最有效的办法——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均贫。二战后期,曾经强大的德国、日本,都有很多人饿死,富人也不例外。
05
二战的发生,离不开德国的崛起。
德意志民族是如何崛起的?据说一个关键点就是「税收改革」。关键人物是德国邮票上的这个人。
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贡涅森林的一节火车上, 安茨伯格作为德国代表,签署了停战协议,这一天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在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看来,这一天是德国的国耻日。
在一篇介绍德国税法的文章中,这样介绍安次伯格:
该法规定了4种收入来源,来自土地,来自企业,来自资本,来自工作以及其他收入,采取合计总和后乘以统一税率的综合性计税办法。采取了超高强度的,从10%到60%的累进税率,极大强化的对有钱人的征税,其巨额税收,帮助德国度过国家战败后最艰难的时期。
接下来,就是德国民族复兴和挑战世界秩序的时代。
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税法采取了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做法,比如在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犹太人不享受免征额,犹太人孩子抚养费不能作税前扣除。
为了增加税收,1934年进行了一次个税改革,加强了对富人的征税。同时大幅度提高了个税免征额,提高了允许扣除的孩子抚养费,扩大了对生活中因事故等原因造成费用的扣除范围。1934年个税改革后,德国税收持续增长,10年之内从70亿马克猛增到350亿马克,翻了5倍 。这就是德国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财政基础。
1975年安茨伯格百年诞辰之际,德国邮政为他发行了纪念邮票,纪念这位德国政治及税法历史上卓越的人物 。东西德统一后,德国财政部从波恩迁移到柏林,德国财政部大楼的庆典大厅被命名为马蒂阿斯。安茨伯格大厅以纪念这位「国家最危急时刻的帝国财政部长」。
可见,即便是今天的德国,依然认可当年的「劫富济贫」的严密税法。
如今面对经济困局,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很艰难。德国当年的这种做法,一定也会被别的国家效仿。
06
面对这样的世界形势,我觉得现在不是适合积累财富的年代。
在中国,左派青年思潮慷慨激昂。失业率越高,经济越差,左派思想就越厉害。这种左派青年,既不是白左,也不是红左,我姑且称他们「挂路灯左」。
今年全球面临的问题是是什么?1、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和金融危机;2、世界各国货币大放水全球性的通货膨胀;3、俄乌战争导致燃油和粮食价格暴涨。
如果教皇方济的乌鸦嘴竟然说对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你觉得有几个国家可以幸免卷入?你现在居住的地方可以逃离战乱的吗?
俄罗斯竟然从来不说它和乌克兰打仗,只是说这是一次「非战争军事活动」,这更令人担忧。
世界局面这么不靠谱,你还纠结要做个A9、A10的富翁,不觉得自己正在努力钻到牛角尖里么。
618全场大促中,超值囤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