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灵
前段时间热议“人民经济”,我本来想写一篇“市场经济就是人民经济”,但这也是老生常谈了,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也不必天天给他念经。而凡事都有两面,便如有阳光就有阴影,市场经济自然也不会例外。市场经济不但不是十全十美,相反还有诸多缺陷。正因如此,尽管市场经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文明,仍然有不少人孜孜不倦地反对市场,甚至希望能一劳永逸地消灭市场。
首先,市场经济最大的缺陷就是削弱了精英对经济自上而下的控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分散决策、互利合作的自发秩序,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意愿参与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消费、生活还是工作,通常并不需要听从上级的指示或安排,而只需要在市场中找到合作者就可以了。求职者找到愿意接收的公司就可以入职,创业者找到愿意投资的基金就可以启动项目,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商家找到愿意花钱的消费者就可以获利……而且这种合作不但是互惠的,更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权力。合则成,不合则散。
然而,市场经济自由、分散、平等的特征也意味着某个人或某个团体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在私有财产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市场中的经济结构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这可能不符合政治上的要求,比如消费者可能更喜欢某些进口的商品,或者追求低俗或华而不实的风格;或者经济上大获成功的人士,政治觉悟却不够高,让人看不惯;更重要的是,升斗小民在市场中找到生计后,会增强其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独立性,不再那么听话,不容易管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为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吟咏这首《击壤歌》的虽然是远古老农,但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需要的只是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而非谁的恩赐,何尝不也是“帝力于我何有哉”?因此,要想方便地控制经济,控制每个人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市场经济确实是一大障碍。
其次,市场经济不保护特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二千多年前石破天惊的一问,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实。西方历史上,正是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贵族天生享有特权的封建社会土崩瓦解。市场经济奉行平等交换,自由竞争。消费者手握比选票更有效的钞票,一个人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取决于他是否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否则,即使血统再尊贵也无济于事。这种开放的社会,虽然让许多毫无背景的平民百姓得以脱颖而出,获得了成功,实现了梦想,但那些原本享有特权的人对此却难以接受,想方设法要回到以身份为主导的传统社会。
除此之外,市场经济也不受一般知识分子的待见。知识分子自认比普通人聪明,比普通人懂得更多,相应的,财富和地位也应该与之匹配。但在市场经济中赚得盆满钵满的往往是那些没读过多少书,却能够迎合大众需求的人,如一些影星歌星或暴发户。在知识分子眼中,这些人简直俗不可耐,其成功凭的不是本事而全靠运气甚至潜规则,实在是太不公平,太令人气愤!
那些已经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优势的人同样不能享有特权。扎克伯格因脸书的成功,年纪轻轻就跻身于世界超级富豪之列,脸书也成为了全球社交媒体的代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脸书每况愈下。为摆脱困境,扎克伯格谋求创新,投巨资于“元宇宙”概念,但却并不顺利。Meta已经烧掉了上百亿美元的投资,仍毫无起色。扎克伯格的公司股价一路下跌,市值已跌出了前十。因此,商场上的成功人士,往往会竭尽全力乃至投入巨资影响经济政策(扎克伯格本人就为2020年大选投入了至少4亿美元),只求巩固既有的成就,免于未来的竞争。
即使不谈身份、知识或既往的成功,对普通人而言,虽然希望享受市场竞争带来的物美价廉的好处,但当身处竞争洪流之中时,没有谁能保证常胜不败,人们又本能地厌恶风险,拒绝与竞争相伴的不确定性。既要富足,又要稳定,而市场经济本身很难满足这种矛盾的需求。
可见,不保护特权的自由竞争市场,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但也得罪了上上下下很多人。
第三,市场经济要求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存在某种悖论,甚至可能是市场经济最大的问题所在。
就自然或社会属性而言,人与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有的人强壮,有的人孱弱;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美丽,有的人丑陋;有的人能得父母荫庇,有的人则出身贫寒。要让生来不平等的人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强大而有效的法治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契约,保护产权,惩罚各种恃强凌弱的行为。
然而,立法和执法的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自身利益和目的的人。即使是那些由长期习惯演化而成的法律,也需要人来执行。但是,前面已经谈到,市场经济并不保护特权,这就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人人平等的法治不维护特权,换一种说法,法治也就是没有利益代表的制度。但法治的运转需要成本,要每个人均匀地付出成本是不可能的,而至少在理论上,每个人都平等地受益于法治,那谁又来支付成本呢?只能寄希望有人深明大义,天下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经济学基本的供求原理告诉我们,就算存在这样的人,其供给也一定严重不足。
因此,这就存在悖论。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下,个人追求私利不但是无害的,还可以促进社会共同利益;但是,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本身却需要不谋求私利的人来维护。
推崇自由市场的学者常常怀念十九世纪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然而,由于以上悖论的存在,黄金时代免不了昙花一现。即使市场机制较为成熟发达的国家,也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不断出台各种保护性的法律或政策,如保护国内产业,保护特殊行业(如农业、出租车业等),保护特殊团体(如工会成员);大企业或行业协会(如律师、教师和医生等行业)以制定行业标准等手段,排挤潜在的或国外的竞争者;所谓高新产业千方百计谋求国家补贴;发生危机时,以太大而不能倒为由要求纳税人巨资纾困,不一而足。近年来危害更大的问题是,新闻媒体、文学影视、教育研究等竭尽所能全方位地贬低和攻击市场经济,在其浩大声势下,特权和保护已成为了一种新的政治正确,自由平等的竞争反而被贴上了剥削压迫或种族主义的标签。
至于那些市场制度不太成熟的国家,自由竞争的机制受到的侵蚀或破坏就更加一言难尽了。
米塞斯、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自由市场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家要做的是普及市场经济的常识,让正确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扎根生长,就能扭转局势。但特权会带来确定的特殊利益,其诱惑往往超过了自由竞争中不确定的利润的诱惑。现实表明,如果不解决利益与激励的问题,仅凭说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广告:奥地利学派双语阅读课程第二期开放报名,优惠价仅200元,学生半价!详情请见:《哈耶克精要》:奥派经济学双语阅读课程第二期报名。报名参加双语阅读第二期或加风灵读者群请联系微信号mefengling。
相关文章:
市场经济究竟好在哪里?
奥派经济学入门第七讲: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与哈耶克-凯恩斯之争
颠覆市场经济制度的长期货币宽松
阅读原文:市场经济究竟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