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全球淘汰战正式打响。
OPENAI发布ChatGPT4o,开启了一场全球大模型最为疯狂的价格战。
这一次OPENAI开放了ChatGPT3.5的免费使用,4.0也可以免费使用(受次数限制),表面看,是推出了一款新产品,其实大众期待的5.0版本没有出现,而是开始卷起了价格。
紧接着,国内的大模型开始跟进价格战。
字节跳动的豆包,宣布将价格降低九成,而通义千问,也跟进,大部分产品的价格也是以九成的幅度在下降。
文心一言,则直接宣布所有的API接入,全部免费。腾讯的混元大模型也宣传全免费。
至今,全球大约有六百个左右的通用大模型,而这一场由大厂驱动的大模型的价格之战,其结果不言而喻,那就是未来数年内,将有九成的通用大模型将彻底消失。
对于大厂来说,通用大模型是必争之地。
微软,谷歌、脸书、阿里、腾讯、百度,都没有任何可能放弃这一战场,因为他们旗下有无数的大模型应用场景,这种应用场景,绝不可能拱手相让给竞争对手。
总有一天,微信也将接入大模型的AI应用,腾讯可能会接入阿里百度的大模型给他的用户使用吗?不可能。
不管openai在中国是否受限,大厂们都不会把自己的用户送给他人。
大厂有天然的场景优势,哪怕腾讯的大模型能力比不上其他人,但是如果腾讯旗下的云会议、微信、企微、视频号等一系列应用中,全部植入他自己的大模型,用户会因为更加方便而选择腾讯的大模型。
因为不用软件的切换应用场景太麻烦了。
更大的竞争在企业用途上,飞书、钉钉、企业微信号这些企业应用软件中,对AI应用的场景是非常丰富的。
AI本来就是效率工具,他与其他效率工具的结合 ,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可以预判,这三大企业效率工具,都将引进大模型、工作流、人工智能体等一系列以大模型为基础的应用。
对于习惯了这些平台运作,大量的企业客户资产,管理模式集成在这个系统的企业来说,几乎不太可能放弃这种应用 。
所以,大厂们不会将大模型本身当作盈利的来源,将会聚焦在未来企业的SAAS应用上,那个才是未来收入的大头。
一款效率工具的价格,取决于他为企业带来的边际收益。很多个人一个月花20美元买GPT帐号,觉得好贵,甚至文心一言,几十块的月费,小B用户都嫌贵。
原因在于,小B端用户难以评估产出的价值。
但是企业采购就不一样了,一个企业应用AI的场景无数,有生产文案,有行政管理,有财务管理,有技术开发等等,只要能为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那么企业付费的意愿非常强大,因为这叫投资。
影刀在做工作流集成AI大模型的智能体商用系统,一个帐号五万起,但有大量的大企业在采购,因为只要省一个人的工资,这个帐号就是超值的。
在影刀商业帐号的采购中, 你会发现一个事实:
大模型在企业的支出中,其实占比并不高,反而影刀这样的agent应用开发企业拿走了绝大部分收入。
甚至大模型,都不构成竞争力,因为影刀后台可以随便添加大模型,甚至更换大模型,大模型成为了原料,随时可更换。
但影刀要换可不容易,一个企业一旦熟悉的影刀构建的工作流,几十上百号人,以及无数的业务流程建立在其中,要更换可不容易。
但大模型要换起来,那是非常快的。
谁能赢得未来的市场?不是大模型,而是以大模型为基础的agent应用。
建立用户的使用习惯,深入企业的业务需求,为他们提供具体而详细的解决方案,让人工智能真正发挥效率作用的,只有agent应用。
这一场商战,起于大模型,但纯大模型厂家,有可能是最危险,最容易被淘汰出去的厂家,也是最难以盈利的厂家。
字节的商业敏感度,我认为是最好的。
扣子这款agent应用工具,我觉得基本上代表着人工智能商业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只要豆包大模型的能力达到了大厂的平均水平,那么,字节更有可能成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商业表现更好的企业。
OPENAI还在GPTS这种简单的智能体中打转,说明其商业眼光,不如字节。
奥特曼还沉浸在大模型堆积算力提升能力的路径依赖中,没有朝着面向企业具体需求的应用方向出发,客户增长乏力已经出现了。
因为企业要的是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大模型。
算力是人工智能产业的石油,但大模型也将成为agent的石油。表面看,石油是不可替代的,是产业链的核心 ,但其实不然,石油是化工行业中的价值链中的最低端,其附加值最低。
算力的增加,总是会有边际效用递减之效果。
但企业的需求无边无际,提升效率的空间,仅仅靠大模型本身,很快就到天花板了,人工智能体的上限,则远远比大模型要高得多。
我同意朱啸虎的判断,大模型热潮将很快退去,除了几个大厂,余下的通用大模型企业大部分要死掉,新崛起的是AGENT的应用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