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聊聊今年的暑期档。今年夏天有部叫《抓娃娃》的电影话题度很高,是由沈腾和马丽主演的。截止到上周日,8月18日,《抓娃娃》上映34天,票房超过31亿元,妥妥地属于超级爆款。
01
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
影片的定位算是喜剧,但它引发讨论的点却在于,很多人说自己在其中读到了恐怖的意味。
这个恐怖感来自电影中的一个设定。沈腾和马丽是两口子,很有钱。家里一共两个儿子,大儿子属于啥也不是那种,彻底养废了。两口子觉得这都是钱惹的祸,他们就发誓,绝对不能让小儿子重蹈覆辙。
他们要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成最高的家庭教育信条,并且从小就告诉小儿子说,家里很穷,还把家搬到了破旧的大院里。有点《楚门的世界》的意思。
但问题是,对孩子说家里很穷,这真能帮助孩子成长吗?这也正是观众争论的地方。有人说这属于操控孩子的人生,是赤裸裸的PUA。也有人表示家长初衷能理解,就是手法有点极端。你可能也发现了,在这场争论背后,其实是一组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比如,孩子到底应该穷养还是富养?该不该把家里的实际经济情况从小就告诉孩子?应该在一个孩子身上花多少钱?等等。关于这些问题,咱们今天说两个思考角度。一个务虚,一个务实。02
穷人的孩子真的早当家吗?
先说务虚的,咱们从一个问题说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最早是京剧《红灯记》里的一句唱词。李玉和赞扬自己的女儿李铁梅,原话是这么说的,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注意,后面还有两句,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换句话说,在《红灯记》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并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被迫的结果。当然,戏里的选段还是缺少说服力。咱们看看来自社会学家的真实研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位社会学教授,叫泽利泽,她还开创过一个社会学的细分学科,叫儿童社会学。泽利泽主要研究的是美国社会曾经发生过的一个转变,这就是,孩子是怎么从家庭的劳动力,转变成父母的情感寄托的?没错,在100年前的美国,孩子在家里的定位,其实是年幼的劳动力。后来才慢慢变了。注意,咱们中国的情况和美国有很多不同,比如我们更注重亲缘关系,更注重血脉传承。但泽利泽的研究还是值得了解一下,没准能带给我们一点儿思考。首先,100年前的美国,儿童劳动有多普遍?这可是真劳动,以赚钱为目的那种,不是勤工俭学或者体验生活。根据泽利泽的统计,在19世纪初期,美国的纺织工厂里,有一半都是未成年的孩子。1900年,美国做过一次人口普查,在10到15岁的孩子里,每6个人里就有1个在打工。而且对于这个现象,非但没人反对,大家反而很欢迎。还有的家庭专门给工厂写表扬信,感谢他们雇用了自己的孩子。这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的人太穷了。一个家庭只靠大人劳动,很难养活这么一家子人。因此,孩子就不得不出来打工。而且即使大人很努力,也很难改变这个情况。因为当时的工作种类只有那么多,要么种地,要么去流水线上当工人。不像现在,你觉得流水线钱少,可以去互联网,觉得互联网钱少,还可以转学金融。在当时工作就那么几种,没有什么高价值的工作可选。这个状况后来又是怎么改变的呢?主要有这么三个因素。一来,美国出现了移民潮。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美国。对工厂来说,这些移民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工厂主突然发现,原来雇用一个童工的钱,现在居然能雇用一个移民来的大人。这么一来,童工的性价比就显得太低,工厂主就不愿意雇用他们。二来,技术进步了。原来工厂里的设备更原始,操作更简单,一个孩子完全能搞定。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些设备越来越复杂,一个孩子根本驾驭不了,工厂也就渐渐开始淘汰童工。没错,根据泽利泽的研究,淘汰童工,最开始的触发点并不是观念进步,而是技术演进。三来,医疗进步了。19世纪初,儿童的夭折率很高。泽利泽认为,这个居高不下的夭折率,会让父母不敢在孩子身上倾注太多情感。毕竟,这个丧子之痛太难以承受了。因此,当时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其实是被压抑了的。但是,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孩子可以健康地长大,父母就可以踏踏实实地把感情放在孩子身上。按照泽利泽的说法,这部分被压抑的情感,终于可以释放出来了。说白了,父母越来越爱孩子,工厂越来越嫌弃孩子,一来二去,童工就逐渐退出了历史。注意,前面说的只是大概的逻辑,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在这100年里,美国各地爆发了无数场讨论,家庭内部,家庭与工厂之间,出现过大量的观念冲突。就是在这一次次争论、一次次交锋中,整个社会慢慢完成了整体上的观念转变。泽利泽还专门找了一组数据。在过去100年里,美国孩子领养的情况,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以前,人们倾向领养大一点的男孩。因为大男孩更能充当劳动力。但现在,人们更倾向领养小一点的女孩,他们觉得小女孩独立的年龄更晚,陪伴自己的时间也就更长。好,这是务虚的角度,我们说了泽利泽的研究。她的结论是,站在社会的长期视角,孩子对一个家庭的意义,不是单纯地由父母的意愿决定的。而是技术、医疗,以及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结构,这些变量共同推动的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里,你让孩子面对点挑战,获得点成长是合理的。但是,要是特地营造一个极端艰苦的环境,就有点反趋势了。至少按照泽利泽的观点,《抓娃娃》里的沈腾和马丽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合理性的。04
养育一个孩子,应该花多少钱?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务实的部分。也就是,回到此时此刻,回到咱们自己,算一笔账,一个家庭养一个孩子,应该花多少钱?这也是让好多家庭特别头疼的问题。要不要花个几百万买学区房?同龄人都有的要不要确保自己孩子也有?尤其对于那些踮踮脚,勉强也能往上够一够的中产家庭来说,这些问题就更纠结。关于这些问题,特许金融分析师,也是咱们得到《家庭财富管理》课程的主理人,李璞老师曾经给过这么一组建议。李璞老师的总体思路是,给孩子花钱,家长需要建立一个有限投入的态度。也就是,法律规定一定要花的,坚决花。可花可不花的,斟酌着花。完全没必要花的,建议你用理性,来压制自己的感性和冲动。什么钱是必须花的?是法律规定的,给孩子最基本保障的钱。也就是,孩子18岁以前的教育和衣食住行。这不用多说。在这个基础之上,有两件事是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循序渐进的。这也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健康,也就是给孩子制定一套健康保障。按照成本从低到高,有这么几件事可做。最基础的,是孩子的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只要出生满28天就可以上,去孩子所在街道的社保所就能办理。保费也很便宜,一年大概160元。在这个基础往上,可以选择给孩子补充一个商业保险。假如再上一个台阶,可以选择高端医疗险,孩子可以获得私立医院、特许门诊或者国际部的医疗资源。假如继续往上,现在还有一些类似生命银行的新技术,比如干细胞储存。前面说的这些,成本依次提升,家长可以根据家里的情况选择。二是教育。目前咱们国家9年义务教育,不需要交学杂费。真正的支出,是从15岁,孩子上高中开始。换句话说,从孩子出生那一刻算起,我们有15年的时间,去规划孩子的教育金。而且这笔教育金是必须花的钱,它不能承受任何风险。因此李璞老师建议,这部分钱可以选择那些安全性高的理财工具。比如,银行的定期储蓄,或者国债。在基础教育之外,兴趣班之类的钱要不要花?李璞老师的建议是,可以花。但是,必须先弄清一个问题,这笔钱花出去,有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孩子从小喜欢艺术,也有天分,学习艺术可以让他将来多一个上艺术院校的选择,这就可以花。假如孩子本身排斥学艺术,你心里很清楚他将来一定会放弃,那么不如不花。因为孩子假如不参加艺考,文化课又被耽误了,等于他的选择反而变少了。05
正因为有感情,才更要理性计算
最后,牵扯到学区房之类的巨额开销,应该怎么办?李璞老师的建议是,给孩子的理性投入,应该有一个上限。首先,在完成了基础抚养义务后,假如想做一些额外的投入,夫妻双方应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孩子。否则,自己的养老问题还没解决,就早早规划孩子出国的事,或者给孩子买学区房。这么一来,可能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压力,孩子到头来还要承担自己养老的全部压力。其次,给孩子的投入,尽量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学区房可以买,但假如会降低全家人的生活质量,就没必要了。最后,给孩子的投入,尽量不要超过同龄人的平均水平。说白了,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很有钱,即使自己不努力也没关系。换句话说,从主观感情上讲,当父母的都想给孩子天下最好的,但就因为有这份感情在,我们才更需要理性的计算。好,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前几天,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6》里,也讨论过《抓娃娃》这个话题,万维钢老师的角度是,家长的控制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也推荐你看看,可以多一个理解家庭教育的角度。
8月25日晚7点,罗振宇携刘润、尹烨、怀沙、贾行家、王润宇五位嘉宾,向你发布一套“学神的新装备”,向你介绍学神的学习秘诀,快点击下方按钮预约直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