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莱为什么说“因自由而繁荣的西方正走上奴役之路”
原创
乌里单刀
乌里单刀
乌里单刀
微信号
amigo-wulidandao
功能介绍
私有财产是个人主权的边境线。用经济学知识武装自己,守卫边境,反对侵略!
发表于
点击下方名片并设置星标,可第一时间阅读本号文章。
为防失联,可点击下方名片。
以下是正文:
2024年的达沃斯论坛上,阿根廷总统米莱的发言吸引了亿万人的关注。
米莱说:
西方世界正处于危险之中,它之所以处于危险之中,是因为那些本应捍卫西方价值观的人被一种不可避免地通向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所收买,从而导致贫困。
集体主义造成的贫困不是幻想,也不是宿命论,这是我们阿根廷人至少一百年来熟知的现实。
我们经历过这一切,我在这里警告你们,如果通过自由模式致富的西方国家继续走上奴役之路,将会发生什么。
西方国家正在走向奴役之路,这话并不是米莱第一个说的,好几十年前的政治经济学家哈耶克也说过。
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哈耶克指出,西方正在实施的福利国家政策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追求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计划经济的思想浪潮席卷全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诞生后,许多国家,特别是英国,一些政治家、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尤其是经济学家们,都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这些左翼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噪下,本来把社会主义视为敌对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仿效敌人的政策。
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向敌人投降,承认自己的失败。因为你只有认为敌人的制度更有优势更先进,所以你害怕被敌人超越,才会放弃自己的制度而仿效敌人的制度。
但哈耶克没有投降,米莱也没有,他们用自己的知识与勇气向世界大声疾呼:大伙儿可长点心吧,那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地狱之路,看似很美丽,实则很危险!
背后的道理简单得很。如果国家控制着一切生活所需物品的生产与分配,那么每一个人都要听从国家的指令来工作,每一个人都要依赖国家的分配才能生存,这时候,国家成了所有人的唯一的大BOSS,你的衣食住行等所有需求也都只能靠这唯一的大BOSS提供。
最后留给你的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是服从,二是饿死。
我注意到一个很双标的问题就是,当一个国家由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成本优势生产某个商品,只能依靠与另一个国家贸易取得这个商品时,人们往往会担心自己的国家被其他国家“卡脖子”。
但我很少见到人们担心:假如人们获取生活所需的唯一途径只剩下靠国家分配,或者唯一的交易对象只有国家,会不会很容易被他们深爱的国家背刺,“卡脖子”?
由于经济学知识的匮乏,许多人并不能够真正理解米莱发言背后的逻辑与原理。比如说,西方不一直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吗?怎么就走在了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了呢?
人们往往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而且大多把一些社会主义政权的失败归因于暴虐的专制主义,但其实它更主要是一种经济制度。一个国家,无论其政治制度如何,只要它实行了公有化,哪怕只是局限在某些行业或领域实行了公有化,它就是执行了社会主义的政策。
简单来说,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它要求把生产资料公有化,由集中的中央计划组织所有商品的生产与分配。亦即,由少数的官僚去替多数的民众做决策,但是决策的后果(代价)并不由负责决策的官僚承担,关键是他们也承担不起啊。
你一个轻率的决策,关系到亿万人的生计甚至身家性命,你有多少钱、又有多少条命赔给人们啊?这种制度的“试错”代价是极高的,“你爷爷一犯错,我爷爷就挨饿”!
好家伙,你替我做主,却不用承担责任,那我要怎样才能约束你不瞎计划、瞎决策呢?这不是瞎扯淡嘛!
而资本主义即市场经济,私有财产是它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和计划经济完全相反的一种制度。
在市场经济中,计划是分散的、个人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人身财产做决策,决策的后果无论是收益还是代价,都由自己承担。而且因为计划是分散的、个人的,就算决策错误,“试错”的代价也极为有限。
如果把一个人的身体看做其最重要的私有财产,再引入主权的概念,把每一个人都当做一个独立王国,王国的领土就是他(她)的财产,财产权或私有产权就是他(她)的个人主权。
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各自的领土主权才能实现和平,同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各自的个人主权(财产权)才能实现自由。
如米莱所说:
自由主义是在互不侵犯原则的基础上,无限制地尊重他人的生命计划,捍卫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
其基本制度是:私有财产、不受国家干预的市场、自由竞争、劳动分工和社会合作。
假如我们的独立王国受到侵略,即我们的人身财产被某个人或集体侵害了,那么我们的独立王国就会变成一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也就是说,我们被奴役了。
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名义上你的独立王国主权是完整的,实际上你说了不算,还得别人说了才算。
因此,名义的私有制也有可能名不符实,号称资本主义自由灯塔的国家,也有社会主义的计划。
什么叫做名义上的私有?打个比方:房产税。这房子你买的时候就已经缴过一次税了,现在又增加一个房产说,规定你每年必须交一两万刀郎给国家。
这时候你还觉得这房子是你一个人所有的吗?是不是觉得你的房子好像平白无故多出了一个股东,而且你还要每年给这个突然冒出来的股东分红,哪怕你的房子并没有增值,一分钱都没赚?
这TM的不就是钝刀子割肉嘛,一点一点地把你的房子公有化了!谁TM的谣言惑众,说老外不爱买房喜欢租房住啊?TM的谁买谁SB!
再打个比方。琼斯生产燃油车,而史密斯也想买琼斯的燃油车,双方你情我愿,都是在自己的个人主权(私有产权)范围内行事,并不碍着任何第三者,不是吗?
假如有个生产电动车的汤姆威胁他们不许买卖,你看琼斯史密斯不把他胖揍一顿。
但汤姆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鲁莽,只见他小眼珠儿一转,有了:这事还得找政客老大哥帮忙。老大哥也讲义气,毕竟小弟平日没少孝敬(游说),小弟有事儿,那必须得罩着啊。
隔日,国会通过议案,2035禁售燃油车。好家伙,琼斯的财产再也不能用来生产燃油车了,生产出来也不能卖给史密斯啊。而史密斯手里拿着买车的钱在风中凌乱,却无可奈何。
再再打个比方。A国的汤姆和B国的琼斯都是汽车生产商,但B国的琼斯生产的汽车更价廉物美,深受A国人民喜欢,但是A国的汤姆就不乐意了,大家都去买琼斯的汽车,不来买我的,这样下去我不得关门大吉?
可是汤姆根本没有权力阻止琼斯和史密斯之间的交易啊,还是那个老办法。
政客老大哥再次出手,提高关税,让B国的琼斯车卖得比A国的汤姆车更贵才有利可图,也就是说,让A国人民掏出更多的钱买B国的琼斯车,这样A国的汤姆车就有竞争优势了。
这不是抢劫吗?A国人民能乐意?放心吧,大家都是爱国人士,“买A国货,雇A国人”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为了让A国再次雄起,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但是琼斯和史密斯这两个冤大头都纳了闷了:到底凭什么啊,我们的财产还由不由我们自己说了算了?私有产权还神不神圣了?不是说好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么?
价格管制,也是一种计划经济,它用官僚的计划代替了个人的计划。当你计划以某个价格出售自己的财产时,政客说:NONONO,你说了不算,我来负责计划,你必须不低于这个价格,或者不高于那个价格,你才能出售你的财产,否则就以违法论处,罚你没商量!
价格管制的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最高限价导致“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倒牛奶是不是很熟悉),二是最低限价导致商品短缺(在撒哈拉沙漠里实行计划经济,沙子都会短缺)。无论是最高限价还是最低限价,二者都会制造看似无法意料(对无知者而言)实则意料之中的灾难(人祸)。
本来,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对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定价,只要有人愿意买单,这是你情我愿的交易合作,其他任何第三方都无权禁止,因为交易双方的行为都是局限在自己的个人主权范围,并没有侵犯其他人的产权。
如果说国家的权力来自每一个人合法权利的
委托
,注意不是
转让
或所谓的“
让渡
”,那么在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干涉其他人的交易的情况下,国家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权力的?
虽然我坚持我没有“
让渡
”,因为我无法“
让渡
”我没有的东西。但某些公知舔着B脸说, 不,你让了。我让你妹啊让!啐!
市场上的任何价格,都是每一个人买或不买、卖或不卖的行为,互动形成的。供大于求,价格就下降,供不应求,价格就上涨。价格是市场最重要信号,没有之一!每个人都会根据这个信号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价格下降了,生产者无利可图,就少生产一点。同时,下降的价格对消费者而言等于省钱,四舍五入等于有利可图,那就多买一点。供求双方的行为调整之后,价格自然而然回升。
价格上涨了,生产者有利可图,就赶紧多生产一点。同时,价格上涨,消费者得多花钱了,肉疼,那就少买一点。供求双方的行为调整之后,价格自然而然回落。
所以说,市场本来就是在不断的动态调整之中,你干预它干什么?您老人家能不能管住自己的脏手,别整天琢磨着对市场那洁白诱人的胴体上下其手?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它是使用一笔贷款的代价。利率作为一种价格,同样受到供求关系的约束。
但西方国家通过它们的中央银行,如美联储,垄断了货币的生产,通过权力调整货币的供求操控市场利率,正是这样的干预制造了资本主义“内在的致命缺陷”——经济危机。然而权力制造的黑锅,却通过主流经济学家的故意或无知的粉饰,成功地扣到了市场的头上。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生产过剩,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喝,耳熟能详啊,是不是?
然而真相是,美联储实施了凯恩斯的货币扩张政策,人为地压低利率,给出了错误的价格信号,让企业家资本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原先无利可图的生产,因为利率的降低而变得有吸引力了。他们纷纷投资,市场欣欣向荣,一片繁荣景象。
可等到企业家资本家扩大生产之后,却发现消费者根本不买单,产品卖不出去。虽然产品卖不出去,可银行的贷款依然要含泪偿还啊。
还不起怎么办,破产呗。企业破产,银行急了,贷款成了坏账,这样下去搞不好自己也得跟着破产。美联储也急了,快,快,快,收缩货币,加息!
于是乎,破产的破产,失业的失业,大家的钱包都变瘪了,只能省吃俭用,留下更多现金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由于大家都减少消费,需求不足,物价下跌了。专家惊呼:通缩了,要刺激消费。
“啵”的一声,“经济泡沫”被戳破了,寒冬来临。
美丽的泡沫,中央银行的杰作。只可惜,再美的花朵,盛开过就凋落;你所有稳定物价的承诺,显然都太脆弱。
资本主义国家最常见的计划之一,还有“收入再分配”,其实就是福利国家政策。
如今西方一些国家的劳动人民,需要缴纳的税收几乎达到他们收入的一半,这就相当于把人们的一半劳动所得公有化。
这么高的税收,远远超出了国家保护个人财产与维护市场秩序所需要的程度,是对个人主权的侵犯。
因为假如国家征收了你100元,之后再发给你100元的福利,这样的做法根本毫无意义且不可理喻。所以收入再分配,本质是抢劫一部分人的财产送给另一部分人,还要额外养活一大批福利机构的官僚。
关键是,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没收个人财产进行再分配,既不公平也不正义。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要从事生产劳动,通过服务他人,即与别人交易商品或服务取得报酬。这个生产与交易的过程同时也是收入分配的过程。一个人的收入多寡,与他(她)所服务的消费者人数的多寡成正比,多劳多得。
交易是自由的、双向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各尽所能地用最好的服务去满足消费者,同样,消费者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人或企业的服务以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些在竞争中胜出的优秀企业或个人,正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消费者手中的钞票,正好比选民手中的选票,谁的服务更优质,谁就能得到更多的钞票,这不也是一种民主投票吗?为什么白左如此双标,视政治民主为政治正确,却不能接受经济民主的投票结果,反而气急败坏地翻桌子?
福利主义,不是鼓励懒惰、惩罚勤劳是什么?收入再分配,不是鼓励平庸、惩罚优秀又是什么?这样的政策,经济怎么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持续提高?
财富是生产出来的,白左的收入再分配并不能增加财富,只是对存量财富进行重新分配,这又制造出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狐狸分奶酪的寓言故事。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不过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人基于各自的个人主权,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通过自由的分工合作,你为我服务,我为你服务,通过生产与交易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制度。
因此,当权力要干预市场,只能通过侵犯具体的个人主权来达成目的,它要么限制个人使用自己的私有财产,要么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掠夺人们的合法所得。这样结果必然是限制和减少生产,经济发展停滞,人们的财富和生活水平也停止不前。
讲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能明白米莱说的这一段话了:
鉴于集体主义模式的惨败,以及自由世界不可否认的进步,社会主义者被迫改变了他们的议程。
他们抛弃了基于经济制度的阶级斗争,代之以其他所谓的社会冲突,这些冲突对社区的生活和经济增长同样有害。今天的国家不需要直接控制生产资料来控制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是说,西方国家并不需要把人们的财产公有化,只需要通过各种干预和管制,就能控制每一个人的生活。
基于大家都熟知的历史,现代的主流经济学家大都认同全盘的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但他们也同时认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不可靠,因为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政府来纠正这种“失灵”。他们给出处方是“混合经济”,即有市场也有政府计划。
但是,结合市场经济、个人主权、殖民地以及半殖民地的概念,我想读者应该不难明白:
全面的计划经济,就是把我们的所有财产公有化,把我们的独立王国变成一个个殖民地,而所谓混合经济,则从名义上保留了私有制,但实际上我们对自己的财产没有完全的处置权,我们的独立王国,不过就是一个半殖民地。
丧权辱国啊,朋友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米莱为什么说“因自由而繁荣的西方正走上奴役之路”
原创
乌里单刀
乌里单刀
轻触阅读原文
乌里单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