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
上周把古原骂了一顿。
纯粹是学术上的啦。
叱骂的原因,完全是他水平有问题。作为长辈看不过去,建议他整个“经济学”课程回炉重修。
古原 | 水库 |
储蓄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 生孩子也是消费的一种,一个人活着,赚钱就是为了消费, 之所以投资,是想延迟满足,平衡一生的消费。 节俭投资是市场经济下的美德,但节俭投资的目的也是为了消费, 不花钱,不消费,赚一生的钱,最终钱没花完,人死了,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 老古实在是不入流,我建议你经济学回炉重学吧,A+不是A |
回去重修吧 | |
节俭是为了投资,但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利润 ,更多的利润是用于个人未来的消费,这是奥派最简单的理论基础了 | 荒谬绝伦 |
然后古原就爆炸了,
啰里啰嗦,刷屏发了很多很多页。
古原:“这是《人的行动》的原文,不看书,天天谈什么奥派呢”
你要知道,哥哥是一个很忙的人。
向哥哥咨询,是要付费的,¥499/一个问题。
我已经很久,没有免费为人指点了。
我能告诉你,“这里错了”,就已经是高人指路。
你最好的态度,应该是这点钻研下去,仔细吃透错在哪里。
“吾日三省吾身”,要谦卑。
足足忙了一个星期,帮小妹妹填信用卡。
看你也不服气,抽点时间,教教你。
二)花子
首先,我们举一个例子。
哥哥以前读书的时候,深受毒教育伤害。我的小学老师,是这样教育我的:
你想一想,你的小学老师,是不是这样教的。
奉为圭奥,相信了很多年。
你现在还相信。
在哥哥的幼小脑袋瓜中,“贷款是为了工商业”这个概念,一直延续了下去。
所以我很快得出了另一个推论:“贷款利息,不可能超过GDP增速”。
扣除风险因素后
因为GDP就是国民总财富。
只有GDP增长了,才是“蛋糕”做大了。才可以谈论你的“回报”从哪来。
而整个GDP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贷款”的。
如果GDP增长9%,那么贷款金融业所获得的利息,最多7%
储户的存款,最多5%
小时候穷啊,天天盼着“吃利息”,银行啥时加息,能多赚几分钱。
哥哥拿着手里12.30元的定存。
左算右算,好像GDP增速,要达一个很高的速度,“储户利息”才稍有增长。
但是,我们好歹也是可以看见一些“国外新闻”的。
渐渐地,哥哥就意识到,在欧美的金融市场,“投资”赚了大钱。
存款是为了贷款,“贷款是为了搞生产”。
如果一个国家增长,只有+1%,意味着工商业“扩大再生产”完全看不到回报。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中国金融资本低”,“发达国家反而金融回报高”,想破头也不明白。
原来如此!
发达国家的10~12%金融回报,哪里来的。因为信用卡利率18%啊!
欧美的现代金融回报,来源于“透支消费”利润。
【2023年】美国金融业56%资产为贷款,27%证券,9%现金。
贷款中,商业地产贷款25%,住房贷款23%,消费信贷17%,工商业贷款21%
可见,美国银行业中,仅约11%的资产,是“工商业贷款”。
绝大多数,是利润丰厚的“个人消费贷款”,寅吃卯粮。
在一个年均增长GDP +2%的国度中,
实现6~8%的金融业回报,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进一步地说,只要这个国度“裸贷”女大学生足够多。
哪怕把借贷回报扯到20%,也理论可以。
索多玛之城。
我们小时候学的,“贷款是为了搞生产”,根本彻底地胡说八道,11%的准确度。
贷款不是为了搞生产。
贷款就是为了贷款。很多时候,为了女孩子可以买到一个,最新款潮流的包包。
Marx生活在19世纪,清教徒统治的世界,他怎么可以料到,今天还有“透支消费”这一说法。
提前使用明天的钱,有了今天不要明天。
老古董想破头,也不能预知未来。
所以“回报率”,和GDP增速没什么关系。
所谓借贷利率,压根和生产力增速,没有半毛线的关系。
现代经济学,借贷利率的正确说法:
所有想出借的人 VS 所有想借钱的人,的比率
三)局隅
好了,我们回到古原的问题:
储蓄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①,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生孩子也是消费的一种,一个人活着,赚钱就是为了消费,之所以投资,是想延迟满足②,平衡一生的消费。节俭投资是市场经济下的美德,但节俭投资的目的也是为了消费,不花钱,不消费,赚一生的钱,最终钱没花完③,人死了,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你说古原的话,有道理吗,有道理吗,有道理吗。
没有一丝一毫的道理。
前面说了,“借钱”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
而是小女孩宁可借18%的信用卡利息,也要喝一顿精致的下午茶,买一套护肤品。
借贷利率,纯粹就是:
所有想出借的人 VS 所有想借钱的人,不管什么原因想借钱
同样道理,哪头猪告诉你,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消费。
储蓄就是储蓄,
没有目的。
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 因为老子高兴。
真实的情况是,21世纪的经济学现状,早就脱离了“古典经济学”那帮老头子。
当年19世纪,遍地都是农奴。
“储蓄”的唯一目的,当然是为了让日子好一点,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
可是19世纪米塞斯他们,根本料想不到,人类可以进入21世纪。
有些人可以赚满3辈子,5辈子,10辈子也花不完的钱。
可他们为什么还要工作,
为什么还要奋斗,
Elon Musk到底在忙什么。
储蓄就是为了储蓄,和消费没有半毛线的关系。
你问我,为什么OU老师钱也不少了,还在拼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
因为老子高兴。
工作使我快乐。离开了工作我很空虚。
目前全世界前1%的人口,都已经脱离了财富自由。
他们完全可以不工作,拼命地消费享受。
而事实则是,顶尖的亿万富翁,个个都是工作狂。
“工作”自有其乐趣。完全不是为了消费。
储蓄消费的比例,是:
所有喜欢储蓄的人 VS 所有喜欢消费的人,不管什么原因爱积累
喜欢储蓄的人群中,“钱多了就少干活”,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但绝不是100%
A就是A
A+不是A,A-也不是A
简单地把“储蓄=未来更好的消费”划等号,是要犯大灾难的。
四)高等境界
众所周知,哥哥以前是学物理的,理科生的严谨。
物理学学到后期,可以说人类自然科学的皇冠,远超别科的哲学境界。
譬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当实验数据受到挑战。爱因斯坦最终提出了“时间不是那个时间”“空间不是那个空间”。
时空会扭曲,度量衡会失算。
WoCao,谁能想到那个角度。
从最基本的“米,秒,克”开始抠字眼。
A就是A,A+不是A.
每一个最底层的概念重新审视。或许只有“现代数学”才可以和现代物理并论。
现代数学怀疑,自然数不是直线的,而是环形的
所以1+2+3+4+5+6………= -1/12
当哥哥一个“物理系”学生,转而研究经济学时,
我发现你们都是土鸡瓮狗,不堪一击,简单降维打击。
A就是A,A+不是A。
学术必须极其精确,差一个字都不行。
田园奥派的经济学科班,完全不入流
古原可以无脑地“储蓄=为了消费”“节俭=为了投资”“利率=延迟满足”。
空口大话,这些等式一个个连等,好大胆子。
我就给你一句话,“回去重修”吧。
你这个学识,差得太远。非重修不可启炉灶。望尘莫及高等境界。
你要从最基本的概念起,一个字一个字,死抠字眼。想一想,对不对。
A≠B≠C
“田园奥派”为什么被人看不起,因为你动辄挥舞着书,动辄《人的行动》。
其本质,你也就是一个死背书,没有经过独立思考。
和红宝书没什么区别。
连米塞斯都料不到,会有人借18%的信用卡。世界首富还拼命工作。
经济学并没有死,但需要重新推导一遍。以“经济学三定律”为基础,重写一遍。
这事你不行。
你们都很Low.
(知名不具,泠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