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辛庄课堂 ,作者张维迎
本公号是一个面向企业家群体的公号,以传播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理念为宗旨。配合“辛庄课堂”发表相关文章和信息。
致命的自负
作者: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人文经济学会理事)
决策需要信息,但大部分决策需要的信息是不完备的,存在着缺失。特别是,越是重大的、一次性的决策,信息缺失越严重。并且,信息是分散的、主观的、个体化的(张维迎:知识的本质与企业家精神)。这就是哈耶克讲的“无知”(ignorance)。
在无知的情况下,决策依赖于个体的想象力和判断;即使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信息,由于想象力和判断力不同,他们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因此,达到纳什均衡是很难的。
这里,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指不同决策是相互兼容的:所有人的预期能同时实现。(纳什均衡或许应该称为“哈耶克均衡”,因为哈耶克比纳什更早定义了类似的均衡概念,尽管哈耶克认为这样的均衡很难实现。)
哈耶克
无知使得决策变得非常不容易,而更大的麻烦是,许多人不仅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甚至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结果就出现了哈耶克讲的“致命的自负”(fatal conceit)。
致命的自负常常导致灾难性的决策(张维迎:无知者无畏)。让我用希特勒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明这一点。
1930年代初,德国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背景和学历的国家。希特勒出身于下层,一个体制外的无业游民,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举止粗鲁,毫无政府工作的经验,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像当总理的料。
希特勒
但他们的预期都落空了。希特勒上任不久,就利用“国会纵火案”迫使总统签署了紧急状态法,取缔德国共产党,停止实施魏玛宪法中的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
紧接着,希特勒又通过《总统授权法》,获得不经国会同意并且不征求总统意见的情况下的任意立法权,解散了除纳粹党之外的其他政党,取缔了工会。
到1933年6月,希特勒已经建立起了事实上的独裁统治,年迈多病的总统兴登堡变成了个摆设。
1934年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把总理和总统的职能合二为一,担任“国家元首”,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权力不受任何限制,为所欲为一路狂飙,直到柏林陷落前几天自杀为止。
许多德国人对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深感懊悔,其中最早懊悔的或许是德国共产党。1932年11月选举成立的议会中,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是第二和三大党(分别占121席和100席),合计席位大于纳粹党(196席)。
社民党和共产党同属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但水火不容。如果共产党当初不是按照莫斯科的旨意,错误地将社会民主党当作“头号敌人”,而是与其合作,共同对付纳粹党,那么,希特勒不可能有上台的机会,共产党也不会变成一个“非法组织”。
如果说希特勒上台是因为德国精英们的“致命的自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是希特勒自己的自负所致。
希特勒没有想打一次世界大战,他甚至没有想打一次欧洲战争,他设想的最大规模的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局部战争。即使在入侵波兰后,英国和法国发出最后通牒,希特勒仍然不认为这两个国家真的会向德国宣战。
之前,无论德国军队进入《凡尔赛条约》规定的莱茵兰非军事区,还是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两国什么话也没有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的时候,英法两国还与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让希特勒如愿以偿。
经验告诉希特勒,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是没种的胆小鬼,根本没有胆量向德国宣战。但这一次,他错了。纳粹德国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9月3日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这是希特勒上台后第一次失算。
希特勒1941年6月22日对苏联发动闪电战,斯大林毫无准备,惊慌失措,苏联毫无还手之力,损失惨重,也是“致命的自负”所致。
斯大林知道纳粹德国与苏联必有一战,但他认为苏联至少还有一年时间备战。他的推理是:希特勒是个聪明人,不会在两条战线同时作战,在与英国签订停战协定前就对苏联开战,是非理性的。
因此,斯大林把来自丘吉尔的警告当作“离间计”,置之不理,对自己情报人员的警告也不屑一顾。可惜,他的判断完全错了。
希特勒确实希望与英国签订停战协议,但屡屡被丘吉尔拒绝。希特勒认为,自己已经赢了战争(这当然是他的错觉),丘吉尔之所以拒绝签订协议,是因为背后有苏联的支持。只要打垮了苏联,英国就会乖乖签订停战协议。所以必须先对苏联开战。
显然,斯大林的预期和希特勒的预期是不兼容的(因而不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对双方都是一场灾难。据说斯大林事后得出的一个经验是:当你做决策的时候,从来不要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那样做你会犯大错!而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正是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要求。
本文摘录自作者《不可高估理性的理论》一文,原文发表于《读书》杂志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