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日本泡沫崩了,东京的房价从天花板掉到了地上,股市也摔了个半身不遂。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日本的老百姓疯狂存钱,企业玩命还债,经济就像被捏住了喉管始终半死不活。
为救经济,日本政府连续送出宽松大礼包,包括但不限于:
银行利息一降到底,政府直接买国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举债搞基建,刺激国内的消费市场。
这些政策逻辑很直白,降息、放水可以让银行把钱贷出去,企业借钱便宜就愿意投资、扩大再生产,于是老百姓的工作机会多了有能力消费,日本经济也就活了过来。
但几十年过去,日本还是那个死样,消费不振,内需疲软,债务的雪球却越滚越大,经济增长长期在1%左右徘徊。
最近这两年,咱们也感同身受,特别是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很容易让人想起日本失落的三十年。
所以问题就来了,日本印钱为什么不好使?咱们会不会也掉进印钱无效的死循环?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01
第一个问题,印钱为什么不管用了?
要弄明白“印钱为什么不好使”,咱们得先搞清楚,印钱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要知道,印钱可不是直接把钱塞进老百姓的口袋,而是通过降低利率、增加信贷额度,让银行把钱给放出去。
企业拿了钱可以去投资扩大生产,就业岗位多了,普通人收入增大胆消费又能反馈企业,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经济闭环。
但这个逻辑的前提是,钱要流动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应对经济萎缩,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火力全开。
第一招是大幅下调银行利息,基准利率从1990年的6%一路暴降到95年的0.5%,基本上就和白送钱一样。
第二招是购债放水,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并在2001年开启量化宽松,给市场注入超量的流动性。
最后一招就是政府借钱搞基建,举债规模从GDP的60%暴涨到2000年的130%,大量资金跑到了基建三件套里。
按理说,这么一套货币政策放出去,市场多少会点起色,但十年搞下来,日本经济还是那个损样,因为钱是投出去了,但却没有流到该去的地方。
大家要知道,政府借钱基建的逻辑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带动钢铁、水泥、机械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所以前期投入的资金、项目越大,带动的生产和就业机会也就越多。等到经济盘子做大了,政府就能收到更多的税,欠的钱总能连本带息的给还上。
但逻辑归逻辑,一到了具体操作环节上就出现了比较魔幻的事情。
比如当年日本政府在北海道的一些偏远小镇修了机场和高速公路,结果每年的客流量还不到一万人,远低于运营最低标准,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城机场。
还有咱们在08年后修的各种县城高铁站,每天的客流量甚至都不过百,买票的那点收入还不够车站人员开销,很多站点处于长期的亏损状态。
另外,在经历了泡沫破灭后,日本的企业不敢扩张,普通人对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即便利息为负,大家也要把钱存银行。等于是日本央行印出来的钱很多,但都被锁死在金融系统和政府的债务里,就像是一盆子水泼在了沙子上,瞬间就被吸干了。
实际上,2018年之前咱们也在不断放水,也不存在真的印钱直接发,而是通过贷款的形式给到企业和老百姓。
当年的放水效果不错,那是因为咱们有两个关键的前提条件。
一是,海外的市场足够大,只要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哪怕利润低点,竞争卷点,企业也敢借钱扩大生产。
二是,房价永远上涨,富人只要有点闲钱就去买房,普通人贷款也要买,因为只要过上几年,转手就能赚到个几十甚至上百万,可比打工、创业幸福多了。
也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条件,不管政府放出来多少水,总有人接盘,即使银行给出了利率5%,民间放贷放到了10%以上,大家还是抢着去贷款。
但自2018年之后,放水保经济的办法明显不好用了,首先是咱们的土地和用人成本在上升,出口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即便没有中美贸易战,老外的购买力也没办法支撑中国制造一直这么膨胀下去。
另外就是房价永远上涨的神话破灭了,利率虽然是一降再降,但大家还是不敢贷款买房,毕竟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买房就意味着背上了好几十年的债,一旦还不上,那这辈子可能就白忙活了。
所以你会发现,最近这几年的M2是节节攀高,但钱就是放在系统里空转没人接手,更麻烦的是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社会的零售总额增速也在明显下降。
以前喝星巴克的换成了瑞幸,喝瑞幸的变成了蜜雪冰城,拼夕夕的业绩大涨,汽车、家电行业卷到怀疑人生。
现在的情况是,资产价格都在下降,就连企业老板都不借钱,普通人就更不敢贷款买房。不仅不借,还在还钱,大家的直观感受就是工作越来越难找,收入可能还会降,所以有点闲钱全存在了银行。
可以说,中国现在也出现了类似日本的问题,企业不敢扩张,银行里的钱放不出去,老百姓存款意愿强烈,地方上的债务有点大,基建的回报率又太少,总之是一个螺旋式往下走的趋势。
经济学里管这种显现叫“流动性陷阱”,也就是水在池塘里打转,没流进田里,你放再多的水也只会让富人囤更多的资产,而普通老百姓的钱包却没办法鼓起来。
简单一句话,如果钱不能转化为实际的消费需求,不管你是印多少,效果也基本为零。
02
那第二个问题,日本印钱到底走没走出经济困境?
大家可能有个误区,虽然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但日本政府并不是什么都没做,特别是最近十年,日本政府和央行多次放水,几乎走到了货币宽松的极限。
2012年,安倍晋三推出了以“三支箭”为核心的经济复兴计划,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安倍经济学”,简单来说就是超级的量化宽松。
日本央行每年购买80万亿的国债,直接把国债货币化,理论上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还把利率降到零以下,日本进入负利率时代,也就是存钱没啥利息,还要给银行倒贴,等于是在逼着老百姓和企业投资消费。
日本政府还把年度通胀目标设定为2%,通过发行大量货币推动物价上涨。政府直接发钱,提供补贴,给家庭提供儿童补助,给企业提供研发资金,给民众发放旅游代金券。
另外还有增加对交通网络、绿色能源等新领域的投入,也就是通过基建来拉动经济增长。
这次日本“大放水”的确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但也埋下了不少新的隐患。
安倍经济学推行的头几年,社会消费确实出现了一波儿反弹。日本的失业率一度降到2%以下,家庭支出也有小幅增长。
但这种反弹又非常短暂,因为很多人担心经济又会回到曾经的那种假死状态,所以还是对存钱有执念,不敢大手大脚的去花钱。
虽然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东京和大阪等地的房价有所上涨。但这些资产增值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了富人身上,并没有惠及普通家庭。
数据显示,尽管安倍经济学实施后,日本GDP增速有所提升,但还是徘徊在1%左右的水平,远低于正常预期。尤其是疫情之后,出口下滑、通胀高企,安培的货币极限宽松政策也就玩不下去了。
日本的麻烦就在于,虽然政府印钱了很多钱,但也始终改变不了社会的消费观念。
日本政府曾采取过发现金、发购物卷的方式来刺激社会消费,但效果不太理想,因为日本人还是喜欢把钱存起来,或者拿去还债。他们的存款率常年维持在20%以上,甚至有些年份接近30%。
日本人存钱的本质还是对未来缺乏信心,对社会的保障体系不太满意。
安培的放水实验告诉我们,印钱有效,但治标不治本。企业虽然有了钱,但普通人的收入不太明显,还有就是东亚绝育圈里的三大核心问题,老龄化、不婚不育也没有得到解决。
从2013年到2020年,日本政府的债务已经达到GDP的130%以上,是发达国家里的最上限。所以印出来的增长更像是经济的保鲜膜,可以防腐烂,却没办法恢复经济活力。
日本的这个经验非常值得咱们参考。
03
前几年,咱们也在放水但还是以前的路子,希望通过供给侧也就是把钱贷给企业,让企业扩大生产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最后再间接刺激消费市场。
事实证明,效果不是很好。
这次12.9新政宣布将2025年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是14年来首次明确要给货币政策松绑,背后的逻辑就是想通过更低的利率、更宽的融资环境,提振内需、稳住增长。
同时还有一揽子的计划,包括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让银行扩充资本、稳住楼市和股市。
可能很多人有个疑问,这些宽松政策看起来确实有那么点眼熟,那咱们会不会日本化?新政又能不能避免日本的那种流动性陷阱呢?
客观的讲,如果光看这些措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日本的宽松之路,但仔细研究下来就能发现,这次的政策设计还是和日本不太一样。
首先就是消费为导向。
当年日本的宽松政策主要是通过供给侧来实现(咱们也是),也就是把钱给到企业让他们扩大生产、提供工作岗位,但结果是资金在系统里空转,普通人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好处。
而这次咱们更强调对普通人的支持,比如消费券和购车补贴直接面向家庭,让钱从底层开始流动,放水的逻辑出现了明显改变。
另外就是,投资基建也不再是什么修桥铺路,而是更倾向于新兴领域。比如新能源、数字经济和绿色交通,这些领域既能吸纳就业,也能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咱们的执行力强,比如房贷调整政策出台仅两周的时间,各大银行就完成了存量房贷利率的批量调整。这种快速响应的能力,是日本同行比不了的。
可以说,中国的这套宽松组合拳,就是瞄准了日本当年政策的核心痛点,强调的是精准和有效,但需要注意,避免日本化的关键不在于印钱多少,而在于政策能否触及到普通人所关心的几个核心问题。
前段时间,任泽平建议高额补贴生育,给有孩子的家庭直接发钱,一个孩子的家庭补1000,两个孩子的家庭补3000,三孩家庭最高给到6000块钱,很多人觉得这哥们疯了,但现在回过头去看,这话说的是一点毛病没有。
消费信心的核心在于安全感,如果老百姓不用担心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大事,他们肯定更愿意去消费而不是把钱存起来。
而在企业看来,贷款很重要,但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则更加重要。
新政通过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让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不是跑到房地产和金融系统里空转,这也是破解投资瓶颈的关键。
最后还有地方债务问题,以前是靠房地产,只要开发商能高价拿地,理论上政府欠的钱就一定能还上。但现在这个玩法肯定不行了,未来只能想办法让基建项目的回报率升上来,不能再搞花钱买负担的面子工程了。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单靠“印钱”和宽松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但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强大的政策执行力和明确的消费导向,是有能力走出另一条路的。
能不能避开日本陷阱?答案可能藏在每一张消费券里。
老百姓敢不敢花钱,说白了是对未来的预期好不好。如果大家担心的教育、医疗、养老问题能够解决,那消费就会带动投资,经济就能重新运转起来。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内需才是经济增长的根基,而信心是激活内需的关键。
咱们目前的政策调整,从消费到投资,从基建到产业,都在寻找更精准、更有效的操作方式,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避免日本化。
当然,未来的经济可能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找对了方向,那就一定能避免日本化的陷阱。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END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