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家好,我是老古。
移民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
在全世界,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美国两党将其作为两党最重要的政治分歧,争论了一百多年,而在欧洲左右翼的分野,也是移民问题。
川普要建“美国长城”来阻断从南美通往美国的移民之路,而拜登甚至宣称要动用军队阻止得州阻断移民的行动,甚至引发了得州独立的呼吁。
二者谁对呢?这篇文章很长,一万多字,看完后,就能明白他俩都不对。
移民问题之所以复杂,因为移民这两个字,就是最容易被误解的。
其实移民本质上有五种形态,就是因为混淆了不同的形态,所以往往是鸡同鸭讲。我也会谈一谈,真要润,哪一种润的方法才是科学的。
移民的第一种形态
第一种移民:消费移民
一个人去另外一国旅游、购买、商务谈判,都是去那里消费的,它有可能是暂时的,比如,旅游十天,商务事务三个月,也有可能是永久的,比如一直就住在那里。
对应在现实中,就有两种操作,第一种叫作签证,虽然他通常不视为移民。
签证是在说,哪怕你就是去某国消费,也要经过某国政府外驻机构的审批,你想去美国旅游,也得有个美国官员审一审。
这种玩意其实是不可理喻的。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商家,都不挑选消费者的,你来我这里消费,居然还要政府部门来审批?这是什么道理,这不会影响我的生意吗?
之所以这种手段会存在,是因为他怕你目的不是消费。
如果你的目的是以消费为名,而跑去工作,那就有问题了,于是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们,喜欢搞这种审核,目的就是防止你去那里偷偷工作。
如果旅游签证随便发,那哪有这么多中国人需要翻越中美洲的穷山恶水走线呢?
还有第二种,就是欧洲南部国家经常搞的一种移民规则,那就是不能工作的永居权。这就被视为移民了。
比如在希腊,你只要购买一套房产,你就可以永居希腊,但前提是,你不得在当地工作,也就是说,你只能去消费,不能去生产。这种方式,西班牙也有。
在中国的临国马来西亚也有,只要你存个几十万在马来的帐户,马上可以办一个“第二家园”,也就是你可以持这个签证,不需要申请,就可以在十年内反复进出马来西亚,但你也是只能去消费,不能去工作。
对于旅游业是重要行业的国家来说,对外免签,就是一种欢迎其他国家民众去消费的一种态度 。
不少人经常讽刺中国与国外免签少,其实这种批评是完全错误的。
其他国家的政府,不给中国公民免签,其实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他们害怕中国的民众去他们的国家抢工作机会。
小国家或小地区,容易和其他地区达成免签,是因为发达国家不担心这些地区的人过去抢工作,你来消费还是欢迎的。
而中国这么大,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而在欧美的收入对于蓝领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在重商主义的错误思想支配下,阻止中国人去他们国家就成为防止中国人去发达国家竞争工作岗位的必然。
去日本旅游,最开始,是对上海这些发达城市是免签的,理由也是如此。很多国家,对福建地区的人基本上是拒签的,也是因为福建有少地方的人有全球打工创业的习惯。
更奇葩的是香港,外国人去香港免签逗留时间比大陆人去还要长。可是,明明香港的零售业,是靠中国大陆人撑起来的。阻止大陆人去香港消费,我打破脑袋都想不通,这是为什么。
现在外国人来中国少,完全不需要谈互免,单方面全免就行了呀,难道不欢迎外国人来消费吗?来旅游吗?根本不需要纠结什么相互平等,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这些所谓的面子,一点也不重要。
消费移民,本不应该成为什么限制,但在阻止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动机下,让人们出国去消费,都需要接受政府官员的审查,甚至有些国家比如美国,去消费都难。
这真是怪事。
移民的第二种形态
移民的第二种形态,就是劳工移民。
也就是一个人进入另一国的目的,不是消费,而是去接受雇佣,去当劳工。
这在经济学上,叫作劳动力商品的全球自由流动。
而反应到现实中,则对应的是各国的工作签证,也即工签。
美国是有工签的,每一年都会有若干的指标,他一般由当地的企业进行申请,我的某个岗位需要一个外国劳工,请官大爷们行行好,让我雇佣他吧。
美国的官大爷们认为,企业的需求,你不能完全不管,但也不能完全让他们作主。那就搞个工签配额吧。
美国政府每年为外籍专业技能工人提供不超过6万个H-1B签证名额。这个配额数量也得看不同的人执政,比如川普就要大幅减少。
这使得在美国要想雇佣外国工人,得抽签。各国民众每年进入美国留学的人就几十万,大家抢这6万的配额,那可不容易。
即使是学习优秀的中国人的孩子,在美国留学几年,你要想留下来都是不容易的。
相对来说,世界上对外来工作者比较宽容的地方是新加坡和中东国家。
新加坡虽然也有不少限制,比如,一个公司要聘用外劳(外国劳动力),需要有对应配套雇佣多少新加坡人,但新加坡外国劳动力的数量占比还是全球很高的,新加坡是一个53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外劳数量达到了140万。
中东国家开放程度就更高了。
阿联酋,总人口中竟高达 88% 都是外国人。而卡塔尔有200多万外籍劳工,比本地人口多了八倍。
近年来,在人口压力下,日本也在开放外劳。原来日本 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且排外思维很强大,现在日本的外来劳工创了新高,达到了200万人。
这里面需要提一下中国的两个地区,一个是台湾,一个是香港。
台湾也是有很多外劳的,数量有75万,但几乎没有大陆人。香港有39万外籍劳工,主要是菲佣。
这两个地方都无比缺工人,但是面对近在咫尺的大陆劳工,他们就是不开放,哪怕各行各业再缺人,也不许大陆人去打工。
中国大陆人去日本、去新加坡、去中东打工,都比去香港台湾要更容易一些。
限制外来劳工的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一种重商主义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追求本国民众的生产机会和名义工资率,认为放开外部劳动力进入,会损害本国劳工的利益。
香港和台湾的举动,则说明了两岸三地之间复杂的问题。
移民的第三种形态:跨国投资
这种移民形态,是任何一个国家举着双手双脚欢迎的,哪怕是朝鲜。
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投资的增加。每增加一笔外来投资,对于当地民众来说,都代表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
跨国投资中,有两种,一种是投资移民,另一种是投资商务便利。
投资移民,鼓励的是本国以外的人投资于本国,希望他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增加当地劳动力的收入,同时更多的生产,也会带来消费品的下降,也对民众的生活有改善。
对于有钱人,移民是很简单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开放了投资移民的通道。更多的投资移民,其实不是移民的手续,而是对外来投资者给予一切便利,他并不一定代表着身份的改变,不一定有什么绿卡、公民。
比如,中国这么多年来吸引的外资,他们的老板不需要什么绿卡、公民的身份,就可以自由出入中国,也可以在中国长久的居住。
还有大量的外籍 高管,他们甚至享受有很多中国人都享受不到的特权,比如,他们可以有更低的税率,现在在珠三角,香港人才就可以享受15%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很多外籍 高管在中国工作,还可 以聘用菲佣,但中国人是不可以的。
这也是移民,虽然国籍身份没有改,但是他们可以方便地在中国工作和生活。
没有哪个国家会SB到限制外来投资。这种纯SB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基本消失了,连古巴朝鲜都在欢迎外来投资。
只有极少数脑残还天天在担心外来投资会影响本国经济,这些奇特的物种也几乎要绝种了。
在日本 移民的一个重要通道,就是在日本 办个企业。有些地方移民投资就比较高了,比如新加坡,要一个亿。
移民的第四种形态
移民的第四种形态,叫绿卡。
绿卡,是一种拥有当地的永居权,且可以在当地工作、消费,并拥有当地一部分福利制度资格的一种移民形态。
因为工签往往有时间的限制,比如五年十年类的,到了时间,你就得滚蛋。绿卡不仅拥有永久的工作权,还成为了当地福利系统的资格成员。
大部分消费移民,工作移民,往往不被视作移民。
因为移民这个词,被烙上了永久二字。
所以,在一般的语境中,只有绿卡才算是真正的移民之一了。去日本、新加坡、卡塔尔打工的中国人不少,但一般他们不认为自己移民了。
因为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当年美国的《排华法案》就是代表着这种不确定性,所在国民情发生变化,就可以一纸法律将你赶走。
但绿卡就在法律上给予了永久的工作权、居留权,甚至给了福利资格。
当然,你也需要付出一些东西,比如税款。
如果你是美国的绿卡居民,哪怕你跑到中国工作,美国法律中规定政府也可以向你征税。
很多国家开放绿卡的目的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税收的追求。
比如,你要是美国的绿卡居民,你交的遗产税起征点,就比美国的公民低,你在全球的收入都得被交税。
不少中国富豪不懂这个,以为在美国办个留卡,就是找了一个安全的港湾,没想到的是,他们成为了美国税务局的猎物。
中国有一个富豪办了美国绿卡,在美国买了多套房子,后来在中国死了,儿子跑去美国继承他在美国的房子,结果发现,一些房子因为没交房产税没收了,而另一些房子要继承要交大笔的遗产税。
美国公民可以有545万美元的遗产税免税额度,但绿卡居民仅有可怜的6万美元。
当然绿卡的获得者福利上有,但有限,和公民有不少的区别。
绿卡持有者在美国享有的医疗保险福利受到很多限制,通常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能得到医疗救助。公民可以获得社会保障福利,包括退休金、残疾保险和社会资助等。而绿卡持有者则受到更多限制,只能获得有限的福利。例如,在绿卡持有者申请社会资助时,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已经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五年以上。
公民申请美国高校时享有优先权,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奖学金和贷款等形式的财政援助。而绿卡持有者则没有这样的优势,虽然他们也可以参加大学和学院的入学考试,但是通常需要支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
当然,绿卡居民,还不能投票。犯了罪,还得遣返。
本质上,绿卡是一种永久工签的移民方式,也是永久可以自由出入所在国的移民方式。
有人说,很多中国富豪申请了美国绿卡,其实这不是真相。中国有钱人去美国申请绿卡,往往有其特殊的原因,比如宗庆后,就曾经拥有过美国绿卡,曹得旺也搞过,但都放弃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征税,还有税务歧视。
中国真正的富豪,移民到新加坡的比例更高,因为税低。
移民的第四种形态:公民
这是被视为“正宗”移民的一种方式,即成为所在国国籍的拥有者。
公民身份,就代表着可以有消费权,工作权,还拥有了福利系统完整的资格,并且,还可以在政治上参与投票。
在不少国家,工作到一定时间,绿卡居住一定时间,你也可以申请公民。
日本是要求工作十年,就有机会入籍日本了。
美国是绿卡五年后可以申请。
当然一些左派政客喜欢用这个来拉选票,比如拜登就搞了一个最新移民改革法案。
内容当中包括让1100万无证移民有机会入籍、扩大难民安置计划。虽然这一计划最后不了了之。
拜登还积极推动绿卡居民转公民。民主党任上,为了增加选票,他们支持开放边境,以追求最终民主党选民的增加。
开放公民,才是真正的政治问题。
卡塔尔外来务工者是本国居民的八倍,并不影响君主制的运作。但如果这些人变成公民,那就不一样了。
因为不同地区的人的意识形态不一样,当他们进行政治选择时,就不可动摇地将改变这一地区的政治生态。
你要将朝鲜地区的人全部移到新加坡去,那几千万朝鲜人说不定会把三胖请过去了。
而在欧洲就面临这种问题。
大量的北非移民、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意识形态的移民数量的增加,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构成了直接的影响。
甚至导致了一些恶性的恐怖主义案件的发生。
说完了这四种移民形态,我们接下来就要来从经济学理论,及政治角度分析这四种移民形态带来的问题。
自由是什么?
当我们将国家这一行政单元不进行特殊处理时,那么,一个国家阻挡另一个地方的民众进入,这实际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因为大部分人进行跨国流动或跨区流动之目的,主要是工作和消费。也即上面我说的第一种和第二种移民形态。消费就不必谈了,因为太过简单,哪个地方会拒绝外来人员来消费呢?不过希腊和西班牙开放消费永居移民,还有那么多人去,说明一个问题,人们还有更多更复杂的要求。
永居带来的身份,还有法律问题、税务问题、安全问题、教育问题等等。
我们重点谈劳动力自由流动。
当移民的意涵是劳动力全球自由流动时,那么在国界上阻止它,和在一国内某一城市禁止外地人进入是一回事。
在美国,加州的人不允许得州的人去打工,难道对加州是有利的吗?如果是有利的,那么新加坡不让外地人去打工,也对新加坡人有利。
这显然是违背基本的常识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地方的繁荣,基本上以是人口流入为重要特征的。反过来,一个地方的衰败 ,也是以人口流出为特征的。
仅从中国的各省的人口流入流出,也可以看到这个结论。东北人口流出,广东 人口流入。
因为在没有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的情况下,人口总是从贫穷的地方向更富裕有更多资本存量的地方转移。
城市化,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和最为重要的现象。
我们如果将美国当作一个城市,将美国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当作农村的话,那么,这些农村人进入美国,对美国地区的民众,当然是件好事情。
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不就是过去二三百年来美国是一个欢迎移民的国家吗?
深圳之所以发达,不就是他是中国最有名的移民城市吗?
在一国范围内的人口基于工作需求的自由流动,是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一种形态,相反,在四十年前,某国的劳动人口流动几乎被完全中断。
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自由流动,本来就是一种造福于所有人的事情。
如果外国牛肉是十块钱一斤,中国牛肉却是三十块一斤,通过贸易阻断外国牛肉进入,显然是对中国消费者带来了伤害的。
同理,菲佣三四千人民币一个月的工资,又便宜又专业,新加坡开放、香港开放,那么这两地的消费者就是受益的,其他国家不开放,那么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就是受损的。
你只要将菲佣输入,等同于牛肉输入,那么,这个问题不就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吗?
劳动力自由流动,如果禁止,损失的是双方。第一方是所有国的消费者,他们不能以更低的价格用到更好的服务,第二方是供给者,他们无法进入资本率更高的地方获得更高的收入。
比如印度中产,大多家里雇佣了几个佣人,有司机,有保姆。印度所谓中产,月收入以美元计一千美元都没有,但美国月入一万美元的中产,都是什么活都自己干的。
如果开放让印度人可以去美国工作,那么印度人的收入会更高,美国人的生活质量会更好,美国人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提升他本职的生产效率。
那么,为什么对劳工移民的争议这么大?原因在于人们害怕竞争。
劳动者的竞争对手,不是资本家,劳动者的博弈对象,也不是资本家,而是另一群劳动者,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关系,与你和小卖部老板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是一个甲乙双方的关系,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合作共赢的。
但劳动者与另一群劳动者构成了竞争关系。
我们假设,今天中国开放国界,允许全世界的劳动者过来中国打工,那么,中国的工人的名义工资率短期内会不会受到影响?会的。
如果缅甸、越南、孟加拉国、老挝、印度、印尼,非洲这些地方的人可以来中国工作,会不会把中国的工价拉低呢?显然会。
我之前批评过秦晖,他说要搞工人集体议价,如果是在一个劳动力开放的市场,工人对着一个企业议价能成功吗?不可能成功。印度工人要价只要1500人民币,你却想通过集体议价变成八千人民币,你怎么可能成功。
同理,美国工人月收入五千美元,如果允许全世界的人去美国,他的收入还会是5000美元吗?不可能了。
名义的工资率就一定会下降。但短时间名义工资率下降,并不是真实的工资率下降。
如果开放劳动力市场,会让本地的劳工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劳动力市场自由开放就永远不可以推行,那上海深圳广州,也应该阻止四川云南的劳动力进入。
因为当一个消费品价格变低时,他会让所有的人的生活水平在迅速提升。现实中,各国采取阻断劳动力进入各国,但是资本会自由流动。
美国不让中国人过去美国打工,那美国工厂就到中国来投资生产。这其实就是等于中国人在美国打工了。
他与一个中国人跑到美国一个工厂去上班,没有任何的区别。
那么,这种行动对美国人有利吗?明显有利,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就是因为制造业全球流动所致。
如果资本也不能自由流动,苹果手机必须由美国人来生产,就像川普希望的一样,希望将苹果手机全部赶回美国生产,让美国人来成为苹果工厂的工人,那么,每一支苹果手机的价格将翻倍。
由于资本离开美国,来到东亚,那么美国的资本就会减少,当地的工人的工资率就会下降,这种下降是正常的。因为在一个全球市场中,同质劳动力的价格将趋同。
美国阻止这些黑工,但你阻止不了资本流动,也即,阻止外来工人进入所在国工作,并不能真正让这国工人的收入提升。
许多人把保护关税视为给予本国工资收入者的一种特权,即当保护关税存在时,他们可以赚得比自由贸易下更高的工资,并因此享受较高的生活水准。这种说法不仅流行于美国,在其他平均实际工资较高的国家也大行其道。
让我们假设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美国的最终工资率是拉国的一倍,并且美国政府采用了一种“保护劳工”的方法:
它增加雇主的负担,让他只能雇佣贵的美国人,并且有各种劳动法约束,其结果是,产量减少而产品单价上升。
工人虽然享受了更多的闲暇,其生活水准却降低了。
表面看的工资率上升,但实际可用物品量的在减少。
中国受到了什么影响呢?当美国人生产和消费减少了以后,就会减少购买中国的产品。
这时,虽然中国的生产没有普遍减少,但那些原本为出口美国而生产的工业,将因此不得不仅为本国市场而生产。
眼见本国对外贸易量的下滑,中国不管愿不愿意都将变得更加自给自足。这在保护主义看来是好事。但事实上意味着生活水准的降低;高成本的生产代替了低成本的生产。
短期内,美国的某些生产部门的竞争力,相对于中国而言将减弱。因为美国物价的上涨,就可能导致中国制造业在美国扩张其销售量。
这只是暂时的效果,最后中国所有的工业在美国的销售额将会减少。而这时,倾销就成为了美国人的指责。
同时,美国的工商业者不得不限制生产并裁减工人。这又带来了抢走工作机会的指责。
经济的国家主义号称为改善工资收入者福利的政策,实际上在损害工人的福利。
真正的反自由是什么?
拜登吸收移民,还给予移民福利,甚至中国走线的人还能申请到美国白卡(免费医疗),在美国的一些州,外来人员得到的教育福利甚至好于本国。
这就是反自由了。
因为福利系统是一套封闭的系统 ,这种玩法,必然导致福利支出越来越高,税收也就越来越高。
外来者的目的也变得不单纯了,很多是冲着本地的福利资格来的。欧洲的难民问题,美国的移民问题,都导致了这个结果。
但如前所述,这个世界上早就有国家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允许 大量外国人进入工作,但没有福利,比如新加坡,卡塔尔,现在的日本 。
加入福利制度,薅福利制度羊毛的移民,当然是反自由的,但因此川普就是正确的吗?当然不是。,
川普主张建墙,可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要来美国薅羊毛,而是他要求企业雇佣美国人,要保护美国现有劳动者的收入。
这就是要阻止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
川普这一理念贯彻了任期中的四年,在最后一年,他甚至大幅砍掉了针对引进外国技术人才的工作签证数量。
这种想把劳动力竞争阻断的思维,与韩国医生们要阻断医学院扩招,是同一种事情,就是贸易保护,就是要在一国内搞垄断。
因此,川普,拜登都是不对的,更为正确的方式(虽然不是理想方式),就是新加坡和中东国家实施的大规模开放工签的方式。
但你马上会发现一个现象,听到中国人走线美国,就听不到中国人走线新加坡。
新加坡难道不是发达国家吗?当然是,新加坡人均GDP8万美元,比美国高,税也比美国低多了,被誉为世界最为自由的经济体。
去新加坡工作虽然也不容易,但比美国可强多了。同时,日本也是可以随便去的,现在中国人去日本打工,花一两万就去了。
之所以美国成为热门地方,正是因为美国不开放,而新加坡、日本更开放劳动市场。
我们假设美国真开放,中国人去美国随便打工,结果会是什么?马上美国的工价就要和中国拉到接近的水平线。
新加坡和日本 的工作就只比中国略高一点,一个菲佣在新加坡仅能拿到四千人民币左右的收入,一个去日本的中国工人,在日本 的收入也就是一万人民币上下浮动。
因为他开放了,开放的地方就不存在垄断的价格。
所以,润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是因为当地存在着垄断的劳动力价格,特别是蓝领劳动力市场被保护,只要成功润过去,才会拿到超出市场的非市场价格利益。
如果你是一个润去美国的人,那么只要你润进去了,你立马 会支持川普建墙,只要你不赶走我,建墙,才能让你在美国有可能拥有与在新加坡更高的工资。
最后谈一个公民的问题。
成为公民,是更需要慎重的一件事,因为在民主政治体制下,公民对政治的影响很大,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参与进来,会加剧所在国的政治冲突和分歧,最终导致更多我的分裂的冲突。
所以,在一个可以将自己价值观通过选票进行表达的民主体制中,大量地吸收外来不同种族、宗教的人成为公民,就是必然的灾难。
而福利系统,本质是集体所有制。
这种集体所有制,是一个以成员身份进行福利分配的人头式的分配模式,只要你加入这一集体,就拥有了各种可能的分配福利方式。这种分配系统 是天然排外的。
你现在不能成为农村户口,你也就难以加入欧洲的福利系统中。因此,想获得欧洲福利居民的身份,那是难上加难。
因为如果他们开放,那中国送一批七十岁以上的人过去,他们的医院就住满了,就立崩。
但福利系统欢迎年轻人的加入,中国不是老龄化吗?本质的问题是福利系统 中的年轻人缴税金额在降低了,如果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那么,福利系统的可持续性就会增强。
如果限定移民的身份,要求他必须工作才能加入,并且把他视为福利系统中的新韭菜,其实也是一种延缓福利危机的手段。
欧洲美国的福利制度能维系,与其不断吸收年轻移民也是有关系的。比如美国吸收的移民中,40岁以下的人达到了80%以上。
当然也可以选择摆烂,不当韭菜,只要足够穷,那就是薅羊毛的人。
大多数移民,其实比本地人更勤奋,更拼。他们来到一个地方,需要为房子,为一个稳定的家奋斗。美国真正懒的人,不是移民,而是有着一众福利制度保护的黑人。
所以,也有一个特殊情况,大家天天说加州左,纽约州左,他们搞福利,吸引移民,但是,这些地方,都富得流油。
即使是共和党的得州,这个地方富,也与其境内有大量外来工人有关系。
如果将这些所谓的非法移民全部赶出去,是什么场景呢?那就和中国的大城市将农民工全部赶出去一个结果,物价还得再涨上一轮。
所以共和党不全对,民主党也不全对,正确的方法是向全世界开放永久工作签证,只能来工作,工作多久都没事,可以永居,永居是永久消费,禁止人家来消费也是没有必要的,但福利资格和政治投票权,永不开放。
对于常见移民争议的看法
第一:种族歧视
认定某一种族就是无法沟通、共处、共居的,或是两个种族之间存在的天然的冲突,所以必须阻止。这首先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将一群人视为一个人,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不管是什么种族,生活中第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经济利益。
但这种种族歧视问题不太大。但需要有配套。比如,你可以分开两国居住,但不能在关税和人员跨国商务、消费往来中制造障碍。也即,不得对资本的流动、商品的流动,及消费的流动进行限制。
这就使得两个种族的人依然可以进行分工生产和贸易。
最麻烦的是,不仅阻止劳动力流动,还同步阻止商品和服务的流动。这就会对两国民众的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
比如,墨西哥边境上,有着大量的医院,这些医院的客户是针对美国人的,58岁的美国公民泰德·拉米雷斯(Taide Ramirez)虽然有医疗保险,但十多年来一直前往墨西哥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她称,如果在美国就医,即便扣除保险,自付的费用仍比她在墨西哥就医的费用更高。
你看,只需要开放贸易,美国最头大的问题-医疗天价问题马上解决了。现在有120万美国人去墨西哥看病。
如果政府不管制这一状况,假以时日,墨西哥的医疗产业会将美国所有的医院全部击败。但,我可以做一个预言,墨西哥边境的医疗产业,最终将被美国政府消灭掉。
过往,美国政府已经干过这种事,就是限制美国公民去古巴看病。不如此,美国医疗利益集团将会被消灭。
第二种争议
根据产权理论,是否可以接受外来移民,由每一个产权人自己决定。这个话是没有错的,但这里的外来移民这个概念是不清晰的。
如果是消费,那么,只有商店老板本人可以作主;那么,有谁会拒绝全球消费者呢?虽然有极个别,我们都不需要考虑这种特殊案例,可以完全认定为,在跨国移动消费中,任何人阻止,都是侵犯交易双方产权的。
如果是居住的社区,那么,要看社区本身的公约,协议,如果协议上未事前约定,那阻止外来移民,也是不合法的。
这与全体自愿原则并不违背,全体自愿原则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契约中没有约定,那就是合同不完备问题。合同不完备问题的解决方式,要么妥协,要么散伙。比如一方搬离,直至新的合约产生。
与南京小区案例不同的是,一栋楼里的过道,应该用于什么,是有过契约约定的,如果要变更,要放电动车,是需要全体同意的,和加装电梯是一样的。所有的房屋买卖合同,都有对共有设施的约定。
一些约定会有不完备,比如非机动车,是否包含电动车。比如,即使可以放电动车,是否可以充电,而不完备的合同解决方案是重新协商全体自愿。这与加装电梯是一回事。
具体的工商业主,比如一个小店,他可以拒绝黑人的进入,或他认定的某人进入,这是他的产权范围。
但是政府不应该有这种权力。否则都是对美国各种工厂老板、商店老板们的侵犯。美国硅谷的老板们得天天求着川普,要求他开放多一点工作签证,好让他们招更多的全球IT人才,这是一种企业家的屈辱。
第三种争议
国家只要民主决定了,那么这个国家政府就有权阻止外来移民,不管他的目的是消费、工作、居住,还是福利权的争夺。
这是最大的迷思,这种思维将民主制度这一决策制度置于私有产权之上。
即使是民主决策 的理论,也不支持这一观点,民主决策 的理论是决策 公有产权,企业主向全球招什么人,这就不是公域,这种决策 与全体投票决定每一个公民家里应该盖什么颜色的被子没有区别了。
私产至上的价值在于,他将所有的政治手段都置于这一原则之下。
因为只有私产至上,才是生产力的来源,如若私有产权在民主政治正确下被打压,那么,私产制度就将荡然无存,民主就成为了自由的反面。
自由的内涵只能是私有产权的保护,因为这是繁荣的来源。
只有一个不追求繁荣的社会,比如某种意识形态宗教的社区,会为了意识形态,放弃繁荣的增加,但这是不可想象的。虽然有这样的言论,但这并不是真实的人的行动偏好。
所有公开的舆论中,所有的政客都宣称自己的主张能带来一个更繁荣的未来,而显然,阻止外来人口来美国工作,让美国人的福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本来美国中产可以家家四五个佣人生活得无比舒适,结果,现实中的美国中产,得自己动手修理,自己搞定一切。
这就是贫困。贫困指的就是一个人实现目的的手段的减少。
对于个人的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就不能用伦理来评论了。
现实是如何,人们总希望找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方式。
米塞斯指出:如果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完全自由,则全世界同类同质的劳动价格的确会出现相等的趋势。
但即便产品是自由贸易的,由于现在资本输出和跨国移民存在许多制度性的壁垒,这一趋势也难以出现。之所以美国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高于中国,是因为美国的人均资本投入高于中国,也因为中国工人不能自由进入美国并与美国工人竞争。
无论如何,只要存在资本与劳动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工资就难以趋同化的。
相反,当资本和劳动的流动受到限制,而产品却可自由贸易,则必然提高美国人的生活水准。美国的那些成本较高(也即其生产力较低)的工业势必萎缩,而其成本较低(也即生产力较高)的工业却必然扩张。
在自由贸易下,瑞士制表业可以在美国市场上拓展其销路,从而使美国竞争者的销路萎缩。但这只是自由贸易的一部分成果。产销多了,瑞士人自然赚得多,买得多。至于他们是多买美国其他工业的产品,还是多买其母国或其他国家(如法国)的产品,则并不重要。
不管怎样,他们多赚的那笔钱,终归将流入美国,增加对美国某些产品的购买。如果瑞士人不是把他们的产品作为礼物白送,他们就必然把赚到的钱花在美国。
如果你要润,那么,走到劳动力垄断的国家,当个蓝领,是可以拿到垄断收入的。比如,去澳州当个电工,去美国当个蓝领,是可以拿到比在中国当蓝领更高的收入的。如果你技术水平很强,那么也可以进入美国,因为美国有着更多生产力更为强大的产业,比如IT技术人才。
如果你要消费,你跑美国去消费,就是有点傻了。中国赚的一千万,在中国的消费商品和服务的总量换成在美国消费,可能只剩下几分之一。
大多数想办法去美国的中国中产,其实是因为教育而去。传说美国的教育很好,所以为了下一代,自己的工作产出减少或消费减少,那都是小事。
但美国的教育也不能有太高的希望,至少基础教育不太好。美国的中产的孩子大多要当医生、律师、华尔街财经这些职务,因为有垄断收益,还不辛苦。
美国科技界的人才,反而美国本土不怎么生产,大部来源于印度和中国去美国的留学生。
总之,人人都向往活少钱多的职位。这都是垄断收益下的产物。
如果世界是开放的,那么,最终来说,同一性质的劳动力价格全球不会相差太大,认知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别指望跨国能改变命运。
除非你不在全球开放市场之中,比如朝鲜人。
同理,在教育孩子上,你也得明白,如果你的孩子是个蓝领,那么,他将来的竞争对手是印度人,他只能和印度工人的收入水平是一样的。
如果你没有能力让孩子生产能力提高,那么多生?不追求孩子质量?结果就是你的下一代是一群印度工人。
全球化的意义是全球市场化,最终让消费品价格每一天下降,但作为劳动者,供给者,在全球化下必然是处于竞争当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所以,市场对于生产者这个身份来说,是残酷的,他必须迎合消费者对又好又便宜不断的追求,对于消费者这个身份来说,是美好的。
但这就是市场。想得到市场的好处,又想活少钱多,又想物价便宜,这是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