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缝补补牛》
现在“牛马”这个词非常火,年轻人以此来形容自己打工上班是当牛做马。
多少带着一些自怜情绪,通过这种带点自我侮辱性质的描述达到舒缓情绪的效果。体现了当代年轻人拼命自黑、人畜不分的疯癫状态。网友在这方面的创造力和自嘲精神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我本人其实很喜欢这种调侃,也会跟身边人一起这样开玩笑。但是一定一定要强调,“牛马”二字一定要打上双引号。在市场经济下,人跟牛马有本质区别。
昨天古老板发文章说这个词很危险,很容易导向极端情绪,加深人们对资本和企业家的误解和仇恨。这两个字到底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不敢确定,我倾向于认为这就是打工人的一种自我解嘲,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语义弱化纯粹变成一种调侃。
不过还是要重复强调一下,在市场经济下,人跟牛马有本质区别。调侃调侃自己可以,千万不要当真。
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才是跟牛马一样的存在,我说的奴隶制不仅包括历史上的那些奴隶制时期,还有后来局部依然存在的把人当牛马的情况,比如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其他类似的情况。纯粹的计划经济跟这个是如出一辙的。
我们回到正题。打工人为了那点薪水,不得不待在办公室里一整天,不能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怎么能是牛逼的成就呢?
因为情况还可以更差,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话。
谁都不喜欢上班,什么时候是个头,就这样上一辈子吗?但是我们很清楚这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在原有基础上新增的。
比如我是农村出来的,我除了来城里上班打工,还有一些相对更差一些的选择,比如回老家跟我姐夫一起放羊。注意我说的“更差”是主观的,对我来说上班是更优选择,实际上我姐夫放羊养家比我赚得多,只不过我没有放羊的本事。
你看我这个人生性矫情,从小不喜欢田里的活儿,也不喜欢跟家里捯饬那些猪啊羊的,是城市里这些创业者们给我这样的人创造了更多选择。顺便说一句,这些创业者的工作状态往往比我们这些自称牛马的打工人更“牛马”。
如果城市要户口才能居住打工,如果不允许农村人走出农村,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即使我不喜欢农田猪羊,我也得硬着头皮在家赶猪养羊。
实际上打工人的自怜情绪完全合情合理,心疼自己有什么错,而且没有人会对自己的现状完全满意。不满意才是对的,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是每一个人对现状的不满意。
我上小学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一个拥有平坦水泥地篮球场的学校上学。后来的学校都有平坦的篮球场,我的愿望就变成了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上班赚钱,下班自己能一个人安静待着,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当然我依然不满意,所以写公众号或者搞些别的事情,也不知道哪一样能做成,也许都做不成,总之就是为将来再进一步的目标做铺垫。
总之“当牛马”就是一种谋生状态,没有被强迫,是打工人跟企业主的自愿交换。有人愿意终身打工,有人在为结束打工生涯做准备,有人虽然焦虑不知未来在何方,至少眼前有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是自由市场给每个人提供了这些选择,算算私有经济给全社会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说句牛逼一点都不过分。
把时间倒退都不用太远,就退回到智能手机出现之前,谁能想到快递外卖行业能创造如此巨大的产业,新产生如此巨量的工作机会。谁能想到还能有自媒体这种行业,多亏了这么多平台看都看不完各种类型的内容,我们再也不用盯着电视机眼巴巴等着看每天晚上那两集电视剧了。
普通人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丰富。
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是错综复杂的市场交换网络为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搭建起来的生存空间。而技术进步的前提还是市场经济,因为让每一个人自由选择,利润为指导,才能发展出人真正需要的技术以及合作模式。
向前看,我们希望自己越来越好。向后看,也应该意识到一个社会的状态可以差到什么程度,人的选择可以屈指可数到什么程度,意识到“有得选”是一种多么珍贵的状态。
市场不保证每一个人吃香喝辣,不承诺完美世界,但是它允许每一个人为自己和家人奋斗,利用自己手中的筹码去押注明天,自负盈亏。人人得以为自己负责,人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这就是自由世界,温情与残酷并存。
——————
推荐:
现在微信公众号引入算法推荐,喜欢本号的朋友可以把我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最新内容,没关注的朋友可以点下面的标签关注一下,相信你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