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是“社会工程师”们塑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的理想蓝图的手段。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教育的不平等造成的,贵族有良好的教育条件,而贫民没有。因此,只要国家出资举办公立教育,人人都接受同等的教育,那么每个人都能成长为贤能人才,进而推动自己的议程。首先声明这是一个世界级的现象,并已制造了无数灾难。我们要揭示的是经济学规律,而不是特指任何国家任何学校。问题在于,首先,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平等的,每个人的出生地、家庭、环境、智商、性格都不同,这是不可能改变的。即使人人接受同样的教育,也会有能力强弱之分。强行追求结果平等,既不可能,也不道德。其次,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职能,仅限于保护人们平等的财产权,即“同等自由”原则,和防范外来侵略。它只能平等地保护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能许诺和给予幸福本身。如果它这样做了,就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职责界限。而一旦超越自己的职责界限,它本来应当履行的职责既不能完整履行,而且反而会成为一种自我否定:从权利的维护者的角色变成权利的侵犯者。因为国家不可能消除不幸,它只能将不幸从此人身上转移到彼人身上。第三,那么,国家不管公民的教育,侵犯公民权利了吗?没有。它并没有这个职能,并不保障每个人都受教育。教育是自己的事。让一个不愿意受他们教育的人去接受他们的教育,恰恰是在侵犯他的权利。第四,即使假定每个人都应当接受教育,也不能推出教育必须由国家垄断。既然市场可以提供一切商品和服务,为什么唯独教育不能由市场提供呢?既然我们谴责垄断,那么任何领域的垄断都应当谴责。难道我们会承认:毕达哥拉斯定理有例外?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有例外?经济科学的定理和自然科学的定理有着同样亘古不变的有效性,承认各种例外,有违人的理性。这些经济学法则要么放之四海而皆准,要么全部无效。第五,如果说,教育这么重要的事情,必须由国家提供。那么,吃饭应当不应当由国家提供?穿衣应当不应当由国家提供?以此类推,就没有什么不应当由国家提供了。这就变成了公社了,也就必须取消父母的一切权利和责任了,孩子就是公共财产了,就是社会工程师们的工具了。那些认为教育必须由国家提供的人,必须告诉人们一个理由,为什么恰恰是教育应当由国家提供,而其他的不是?国家提供服务的范围为什么恰恰在这里而不是那里?这个点停在这里而不是那里的依据是什么?能不能逻辑一致地解释?你认为教育很重要,我认为住房很重要,他认为汽车很重要,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不同的偏好,为什么你的观点就必然胜过和替代其他人的观点?第六,教育是一种服务,应当服从消费者主权,生产者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消费者,否则就活不下去。那么由国家提供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什么才算教育成功了,消费者说了就不算,必然是一个武断的标准。这时候,国家就是唯一的裁判,能读什么书不能读什么书,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以及你的衣食住行应当是什么标准才符合教育的目的,也都是它说了算。那这时候,就会出现“谁骂它我骂谁”的那所大学的学生那样,像流水线产品一样一窝蜂的赞美了。当然,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看,国家的教育“成功”了,因为它的目的就是如此。第七,供求定理在教育领域当然也是适用的。既然是公立教育,由纳税人出资,几乎不用掏钱或者花很少的钱就能上大学,因此刺激了需求,让许多本不应该上、不想上大学的孩子上了大学,成为一个税金的净消费者。他们在大学的四年,基本是虚掷年华混个文凭出来考取公职,然后继续消费税金。如果不是公办教育,他们本来早已走向市场,开始创造价值而不是食税。这社会上的大部分工作也并不需要大学文凭。这实际上降低了孩子的资本价值,人为拉长了他们的成长时间,减少了财富创造,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这也是人们不愿生和少生的重要原因,因为投入太大、周期太长、成长太慢,迟迟见不到成效。第八,如果没有纳税人的资助,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大学,也不会有这么多教授,更不会有这么多大学生。在纯粹的自由市场中,大学根本没那么重要,也更不需要那么多大学。这些学校,会被蓝翔技校和各种技能培训机构取而代之。这些左派教授,会走向市场依靠消费者而生活,而不是消费税金,生产垃圾论文,还唧唧歪歪地说知识分子待遇太低——就是嫌自己剥削得还不够。这些不适合上大学的孩子,会走向社会,为家庭、为他人创造价值,自食其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呆在象牙塔中不知柴米油盐,享受着市场的成果,消费着别人的税金,然后鼓噪着把资本家挂路灯。他们更不会在家长和纳税人的供养下衣食无忧,体会不到一点人间疾苦,然后在那里大放厥词说封的好封的妙,晒出自己掠夺来的美食展示给那些遭受苦难的创业者。第九,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为什么喜欢管制和干预,崇尚计划经济?就是因为学校都是纳税人资助的,书斋里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更是一天也离不开纳税人的资助。如果纳税人断了他们的奶,将他们推向市场,消费者会告诉他们,他不行。那些垃圾论文,资本家会给他投资吗?消费者会给他买单吗?人们凭借本能就会厌恶他们那些恶臭的主张,他们是市场经济的绊脚石,服务消费者的能力更是一文不值。特别优秀的拥有自由灵魂的人,会到市场上搏击风浪,他们面对未知的风险,在判断消费者偏好中组织生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那些希望安稳、讨厌风险、对市场心存偏见的人,会到公立大学谋求一份教职。当然,那些真正热爱自由的优秀人才,也很难在大学谋得教职,因为那不符合他们的“大纲”,不符合学校这个高度政治化的机构的目的。所以大学从一开始,就填满了那些支持计划经济的知识分子,他们又带出来一大批喜欢被管一管的学生。这就是一条标准化的垃圾生产线。能从这条生产线上出来,而且还很优秀的自然竞争性精英,是他们自我教育,吸取精华排除毒素的结果,并不是大学“教育”的结果。有了税金的资助,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再拿到一些所谓的科研项目——再次偷窃纳税人,并由此被国家雇佣和豢养,他们就可以享受更加优渥的生活。为了延续这种优渥,他们进一步维护现有的机制,并且整天想着教导资助他们的人,限制他们的自由,主张剥夺他们的财富,让自己享受得更好。这是知识分子阶层为什么支持公立教育、支持计划经济的重要原因。原因很简单,生活在一个干预主义的世界里对他们益处多多。不仅如此,相比于那些默默地服务消费者,很少对国家、民族、社会高谈阔论的人,这些知识分子为了掌握话语权,谋求自身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例如成为国师,会时刻对公共政策发表意见。然而要命的是,一来他们毫无市场经验,却喜欢在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发言,用他们闭门造车的黑板经济学对市场行为指指点点;二来其言论从来不用承担责任和代价,于是可以信口开河;三来他们会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宣扬平等主义的意识形态,人类尚未进化完成,还停留在“掠夺性”生活方式和“社会性”生活方式的中间阶段,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和利益和谐,因此在他们的蛊惑下,在嫉妒心的驱使下,会采纳他们掠夺和愚蠢的观念,最终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就是当代世界的现实。这是一个世界级的现象,并不单指任何国家。你看看欧美大学里社民主义观念和政治正确横行,就知道此言不虚,也能体认到改变这个世界的到底是什么。最反市场经济的人,是掠夺着他人的财富,享受着市场经济的成果,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的人。没有比他们更加权力和责任不对等的人,也没有比他们更无知和无耻的人。![]()
诚挚推荐我的好朋友张是之老师的视频精读课,精读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米塞斯的最经典著作《人的行动》,扫码有优惠:
![]()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