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古三古四 ,作者古原
经济学思维看世界
美国教育是不是存在象中国这样的现象呢?
确实不存在。
中国是全民竞争,课外补习班参与人数高达数亿。
美国也有补习班,中产及以上家庭的孩子也要报补习班,并且花费还不低,两个孩子的话,一个月两三千美元是正常开销,非中产是消费不起的,美国家庭中位数收入也就是五千多美元,中位数以下就够呛了。
那中位数收入以下的家庭怎么对待小孩呢?
学区差的人,也不在乎,也不拼学习,为什么?没有压力啊。
因为你在美国即使学习不好,你去当个清洁工,你去当个电工,水管工,理发工,你的收入并不低。
不但不低,一些地方不少职位甚至比白领收入还要高一些。
愿意吃点苦,当个卡车司机,年入六万美元一点也不难。大把中国人跑到美国去开卡车,甚至美国穷人都不愿意赶这个工作,因为太辛苦。
那可以不需要什么知识就可以当个卡车司机,我还需要学习这么努力干什么?
只从表面来谈,美国普通家庭不怎么重视教育的原因就讲完了。
接下来就要深度分析后面的原因了。
第一, 美国阶层固化严重
收入低的家庭是不是就对孩子没有更大的目标和期望值了呢?
当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父母都是一样的,都是爱小孩的,只是当跳跃更高阶层的比率很低、成本很高时,人们就容易倾向于放弃这个期望值。
中国过往农村的父母就不爱孩子了吗?为什么还有大量的家庭让孩子辍学呢,以至于需要法律来规定这是违法行为。
因为大部分不让上学的小孩,没有让家里看到希望。
当然有极少数是家里实在穷,而学习又非常好,但现实中是,农村学生的平均成绩远低于城市 学生,考上大学的希望非常渺茫,而在二三十年前,连城里孩子考上大学的比例都非常低的时候,农村人怎么可能寄予过高的期望。
如果考不上大学,就读个高中,出去还是去工厂打工,那为什么不早点出去呢?
直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起来以后,大学供给数量增加,农村人的希望才增多,他们也有更多的钱投入到教育上,你才会看到一堆堆的农村孩子通过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并且,即使没考上大学,还有各种阶层跳跃机会在等着他们。
比如,很多地方的淘宝村,湖南复印机产业,鄱阳的旅馆产业,全是农村人一个带一个做起来的,而这些产业,只要你学历越高,就越容易做好,毕竟读过高中和只读过初中,还是差距很大的。
投资教育,也就成为农村人也愿意参与的事了。
而在美国,阶层跳跃的机会在减少,虽然收入相差不大,蓝领也有高工资,但是,蓝领工资再高,最多也就是摸到中产的边,而与那些年入数十万美元的中高级白领还是两个阶层。
社会流动性主要看的是“代际收入弹性”(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也就是父母的经济水平和子女的经济水平有多大的相关性。最高为1,就是彻底固化,没有人能离开父母的经济阶层。最低为0,也就是没有社会阶层固化,子女和父母的经济阶层没有任何相关性。
美国的相关性是0.47,英国0.5,法国0.41,日本0.34,加拿大0.29,丹麦0.15。
可见,美国的社会流动性在发达国家中是比较低的。它甚至比不过巴基斯坦(0.45)。
而且,美国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最穷的一部分人的流动性大大低于一般人。
比如美国收入最低的20%人的子女之中,有42%会留在这个阶层,而丹麦(25%)、英国(30%)都要优于美国。美国最低20%的人的子女,只有8%会进入最高20%,也低于丹麦(14%)和英国(12%)。
所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美国的阶层固化水平确实很严重。号称国家正常发展都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社会固化,这也是错误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显著低于美国的水平。
那这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教育!
美国的房产税是附带教育的,大家都说美国虽然征收房产税,但这个房产税用于社区的教育和治安啊,那征过去不也是用在大家身上吗?
这是很多人对税收的最大误解之一。
一笔钱,如果在你手上,或是在别人手上,差距大吗?这是天壤之别啊。
比如,美国一个穷人住在一个比较差的社区,教育不好,治安不好,他确实租不起好社区的房子,但又想要小孩上好一点的学校,有办法吗?
当然可以,花钱去上私立校。
如果他这么做了,那请问,他的房产税是不是白交了?
我们再假设,这笔房产税不征收,或是少征收,不负责教育,只负责治安,那也要让很多家庭改善很多啊。
因为可能因为少征这笔钱,他就可以用这笔钱送小孩去更好的小学,而因为这笔钱征收了,那他只能在当地的差学校上学了。
而差学校再加上差的治安,就是一种阶层固化的利器。
因为他会让人的认知没有办法升级,阶层跳跃,就是认知能力的提升。
所以房产税制度,就是美国阶层固化的杀手。
相反由于欧洲国家税更高,投入公立教育的经费是以均等化为目标的,他们的阶层固化反而不如美国这么严重。
当然欧洲的税收高也造成了在工作后的阶层固化,也就是税太高,年轻人没有努力的动力,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展开。
有人要说了,教育没有跳跃不要紧啊,反正蓝领工资高嘛 。
那就来谈美国的蓝领工资高的后果。
第二,美国的劳动垄断
没有错,美国的蓝领工资确实有不少高薪的,但大多数这类职业都是以职业许可为代价的。
也就是以行业工会和职业许可的方式,阻止另一部分人进入这个行业,人为制造短缺来升高工资。
你能看到的是部分蓝领是高工资,但其背后的代价是,职业许可将另一部分更穷的人阻拦在了外面,因为这部分人,连职业培训几年的费用都是承担不起的。
除了职业许可,美国还打破移民传统,禁止蓝领劳工入境抢夺工作职位,这也是一种人为制造稀缺的手段。
这个代价就更大了,美国什么都便宜,就是人工贵,大家都听说了。
美国时间成本更高的人,被迫承担了这样的成本,他们的实际收入降低了,毕竟随便找一点人工的服务,就要花大笔的银子。
很多人没有清醒地认知到这一点,特别是中国收入较低的人,他们说,美国物价很便宜,工资又高,生活太好了,同时人工贵,代表着我出去收入高。
但你要是一个中产,你就不这么想了。
中产消费结构中,对服务产品的消费往往会超过对实体产品的消费,比如去美个发,去做个美容,去按个脚 ,去外面吃个饭,去洗洗车,请个阿姨,这是中国中产常有的消费,这些消费往往不比他家买东西。
但如果他跑到美国去,哪怕他收入比在中国的翻两番,他也没有办法维持他在国内的消费服务产品的水平。
大把的美国年入十几二十万美元的中产,外出吃饭是极少的,更不可能经常去什么美容院,什么沐足城。
相当多的美国中产,自己在家洗车,修草坪,维修房子,做水电工。而在美普通华人自己理发,那也是一个常态。
马桶修一下几百美元,安装个复杂点的家电,几百美元。一家三口出去吃顿中国菜一百五到二百美元,你觉得他一个月收入一万能吃几次?
更不要说还要保险、房产税、房子保险 ,房子维修,两台车,一个项目几百刀,他能有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吗?
而这是一种低质量的生活。
抖音里不少人天天在美国超市来对比中国的价格,说实话,这是一种穷人思维,他就不知道中产应该怎么生活,中产的生活仅仅是上超市买点菜?这岂能叫中产?
在中国一线城市里月入六万的中产,对比美国月入一万美元的中产,那生活水平要高出好几个档次去,中国的可以一个月家庭成员下个二十次馆子都没问题,在美国他只能下个一两次打打牙祭。无他,服务业便宜,供给量够。
所以去美国的华人只能说一句,赚美元,也要花美元,不能算汇率,算汇率会心疼死,只能把美元当作接近于人民币来看。
大家在国内喜欢消费的各种服务业,到了美国之后,一般也只能戒掉,所以很多移民过去的人的评价是,好山好水好寂寞。
也就是说美国低知识水平的蓝领工人的工资是以用垄断特许经营的方式剥夺中产的生活水准而获得的。
这也是一种均贫富的方法,是用过垄断来实现的。
比如,中国要提升外卖小哥的收入,很简单啊,发个证,规定个数量,比如最多一百万人做,别人不许进来做了,那他们收入肯定提高啊。
但点外卖的人也会减少,因为外卖配送费增加了嘛。
用这种方式来强行地让低知识低技能水平的人也能有高收入,确实会让美国人不需要那么重视教育。
这种方式和给穷人发钱是一回事,不就是在变相鼓励穷人不要努力吗?
当然,什么东西越鼓励,他就越多,结果就是更多的美国人不需要重视教育,新冠疫情期间无数反智言论中,就有他们的贡献。
写文不易,喜欢的给个三连。
关注本号,输入“99”,即可获得我送给你的十本经济学书籍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