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这四个字,对于中国来说,来之不易。
江泽民,为这四个字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邓小平是首先在中国提出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政治家,但如果你了解市场经济这四个字进入中国正式的政治文件的过程 ,你就会知道,江泽民也是关键人物之一。
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弗兰克·吉布尼等人。
在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在这个时间点上,计划经济依然是政治正确,市场经济还只是辅助作用。
1982年9月,十二大报告在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关问题时重申:
“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
并且强调“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这时,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结合成为中国的主要体制。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由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当客人问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时,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第二天,《人民日报》报道标题是《只有改革才能导致中国的发达,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这时,市场经济开始露出台面,但中国的经济体制依然是定性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1987年10月召开的十三大在论述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仍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认为这一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
十三大报告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其实是非常曲折的。
在八十年代末,反对改革的人们重新挑起计划和市场的争论,而且将对计划和市场的不同看法进一步上纲为“姓‘社’姓‘资’”的问题。
一些政治家和理论家断言,“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于是,“市场化”被斥为“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一项主要内容。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不同主张的经济学家当场激烈交锋。反对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学家批评改革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本来应该是计划取向的,但是搞了市场取向,导致问题丛生。
薛暮桥、吴敬琏等少数经济学家坚持市场化改革,据理力争,呼吁应该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吴敬琏被称为“吴市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里,“吴市场”深含“不和中央保持一致”的贬义。
在经济问题座谈会前四个月,邓小平与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表示,“我担心经济滑坡。”事实上,对于市场的大规模批判已经引起社会混乱,改革停滞,企业家人心惶惶,经济滑坡,市场萧条,中国经济陷入极大的困境。1989年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掉到了4.1%,1990年进一步下滑到3.8%。
1991年2月6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又明确表示: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改变中国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说: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应该说,邓小平持续不断地努力宣讲,让市场经济这个词进入了中国大众的视野,并将市场经济认定为是一种中性的手段,不与政治体制挂钩,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但在邓小平上述讲话中,计划与市场依然是一个并列关系。
真正发生再往前一步的巨大改变,是由江泽民推动的。
1992年4月30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前进一步,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6月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讲话时,列举了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理论界对计划和市场、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认识上的一些新提法:
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三个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定义中,他明确表示:他:
“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这个表述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而从词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是定语,市场经济才是主语。
这一定义,至今没有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提法征求邓小平的意见时,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
随后,中共中央先后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各部门的意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提法得到高度认可。
很多人往往以为,邓小平、江泽民等人可以一言九鼎,其实不然。因为社会的主流舆论、多数的理论家和知识分子,依然对计划经济有很深的眷恋。
把市场经济这四个字变成中国经济体制的主语,其实他们是突破了层层重围,历经了十余年的观念传播才成的。
于是在十四大报告中,正式将中国的经济体制定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报告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十四大报告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发出号召,要加大对外开放,要加大改革力度,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至此,计划经济一词不再出现在正式的文件中,经过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努力,市场经济这四个字终于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核心名词。
而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对市场经济进行了说明,要求加快市场化的进程。
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理念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也开启了。
至今,市场经济一词,早已被中国民众所熟知,并被大多数民众的接受。中国经济的繁荣来源于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体制的改革,还是观念的变革。
一个名词的修改,就是一次重大的观念洗礼。
告别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就在这样一点一点的观念洗礼中完成了。
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往往是一个优秀的观念传播家。
邓小平是优秀的传播大师,他用发展就是硬道理、猫论、摸着石头过河论等通俗易懂的理念,弥合了各种争论,使得中国社会得以脱离过往的观念束缚,大步走向改革开放。
而江泽民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也来之不易,也是在当时诸多理论束缚的情况下创造的新概念。
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光明正大地讲市场经济,光明正大地提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现在则进步到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理论上、观念上的革命是驱动改革开放的真正排头兵。
在这一点上,江泽民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