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备:一种被误解的理性选择
原创
马克-桑顿
逻辑大于立场
在美国,“灾备”是个很小的圈子,每年花在上面的钱比我录这期播客时政府花的钱还少。
花钱多少是个有意思的话题,灾备的目的和效率也值得讨论。主流媒体总觉得灾备者不理性,脱离现实。但科学角度来看,灾备其实很理性、有效,也很正常。
我不是灾备专家,这期节目也不是“操作指南”,更不是什么建议。今天我们就聊聊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不谈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政府造成的,比如战争、恶性通货膨胀、政府过度支出导致的经济崩溃等等。甚至一些基本的政府干预,比如林业政策,都会加剧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比自然灾害更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需要在家庭生产、自卫、替代货币和医疗等方面做更多准备。
虽然每次自然灾害看起来都像是随机发生的,但它们其实是有规律的,只是我们现在对这些规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就算一辈子都不 likely 遇到,做好准备也没坏处。灾害的严重程度增加,可能是因为现在报道更多了,而且更多人住在危险地区。
为什么有人要灾备呢?很简单,因为概率低,成本也低,但收益很高。
成本低是因为应急必需品大多不易腐烂。水、食物、药品、纸制品、一次性用品、备用照明和烹饪设备,这些都应该是家里常备的。灾备就是确保你拥有这些东西,还有急救包、手电筒、灭火器等等。
第二阶段的灾备就是增加库存,应对更长时间的紧急情况。你可以每次发工资都批量买一些大包装的必需品,这样还能省钱。通货膨胀时期,这样做更划算,因为今天打折买的东西,以后只会更贵。你还可以囤一些日用品,省更多钱。
灾备的收益怎么就高了呢?市场经济能提供我们所需的一切,价格也稳定,所以我们很容易把市价当成商品的真正价值。灾害一来,有些商品就断供了。有些平时不起眼的东西,比如手电筒电池,突然就变得很重要。还有些东西,比如太阳能收音机,平时也就户外用用,只有紧急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灾备者一般都会提前准备好这些东西。
我不是说灾备不会过火,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灾备者比普通人更会储蓄和投资。
这可能也跟个人喜好有关。灾备者可能更厌恶风险,不会住在地震带、洪水区之类的地方。他们可能更注重长期规划,更愿意储蓄和投资,这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有好处。
当然,那些敢于冒险的企业家和有独特品味、有创造力的人,对资本主义发展也很重要。
总之,灾备,或者说做好准备,是非常理性的行为。灾难来临时,灾备者更有可能成为“第一响应者”,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受害者,加重灾难的负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逻辑大于立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