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关税:原理、影响与争议
原创
艾伦-金德勒
逻辑大于立场
关税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政府贸易政策中的重要工具。例如,古代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哈扎尔汗国(公元7-10世纪),并不直接向其公民征税,而是利用其在主要贸易路线上的战略位置,对所有过往商队征收关税。在美国,在1913年引入联邦所得税之前,政府主要通过关税获得收入。时至今日,特别是在选举期间,关税的作用仍然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
什么是关税?
关税实质上是政府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和服务征收的税款。关税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为政府创收,并作为调节贸易政策的手段。关税主要分为两类:
从量关税(单位税)
:按进口商品的数量征收固定金额(例如,每吨进口钢铁征收100美元)
从价关税(价格税)
:按进口商品价值的一定比例征收(例如,对进口电子产品征收10%的关税)
在历史上,关税曾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如今,尽管其创收作用已经减弱,但仍然被用来保护国内产业、调节贸易平衡,以及在国际谈判中作为重要筹码。
关税的运作机制
当企业进口需要缴纳关税的商品时,必须在货物入境时向海关缴纳关税才能办理清关手续。这意味着企业通常需要在商品进入国内市场销售之前预付关税。关税的征收会在入境环节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进而对经济产生以下影响:
提高消费者价格
关税最直接的影响是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进口商往往会试图将因关税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比如,如果对进口汽车征收10%的关税,这些汽车的售价可能会相应上涨。但这种涨价并非必然,因为市场竞争机制往往会限制成本转嫁的程度。
保护本土企业
通过提高国外商品的价格,关税为本土企业创造了保护屏障。当进口替代品价格上涨时,本土企业就有了提价的空间。例如,对进口钢铁征收关税后,国内钢铁制造商就能获益,因为即使他们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在进口钢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也更具市场竞争力。
贸易战风险
关税可能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措施,导致贸易战。当一国征收关税时,受影响国家可能对该国出口商品采取报复性关税,使局势逐步升级。贸易战会干扰国际供应链,推高企业和消费者成本,抑制经济增长。
市场动态与成本转嫁
实际上,关税成本并非总能转嫁给消费者。成本转移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竞争状况和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企业可能不得不自行消化关税成本以维持市场份额,宁可降低利润也不愿失去客户。这种情况会推高生产成本,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倒闭。
奥地利学派的关税观点与比较优势理论
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最小化政府干预,倡导自由贸易和个人自由。在他们看来,关税会损害市场的自然效率,因为它扭曲了价格信号,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正如经济学家默里·罗斯巴德所说:"关税损害了'受保护区域'内的消费者,使他们无法从更有效率的竞争者那里以更低价格购买商品。"
奥地利学派对关税的批评主要基于比较优势原理。这一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方面都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如果各自专注于相对优势领域,双方仍能从贸易中获益。这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可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整体生产成本,提升各方福利。
以两个国家为例,假设A国需要8小时生产1台电脑,4小时生产1件衣服;B国需要10小时生产1台电脑,8小时生产1件衣服。虽然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更有效率,但从相对优势来看:
- A国生产1台电脑的机会成本是2件衣服(放弃生产2件衣服的时间来生产1台电脑)
- B国生产1台电脑的机会成本是1.25件衣服
因此,B国在生产电脑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A国则在生产衣服方面更具优势。如果两国各自专注于优势领域并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得比单独生产更多的商品。
然而,如果A国对B国的电脑征收20%的关税,就会人为抬高进口电脑的价格,削弱其竞争力。这可能导致A国将资源低效地投入电脑生产,而不是专注于更具优势的服装生产。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关税如何干扰贸易专业化的自然效率,最终损害两国利益。
从奥地利学派的视角看,关税扰乱了市场的价格信号系统。在自由市场中,价格能够准确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消费者偏好和生产成本。关税人为抬高进口商品价格,干扰了这一信号机制,导致市场参与者做出次优选择。
试图通过关税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实际上无法触及根本原因,即产业或产品竞争力的下降。相反,关税会进一步削弱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设立"保护区"会吸引更多企业涌入受保护行业,不仅稀释了现有企业的保护收益,还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和消费者利益受损。正如罗斯巴德指出的:"
从长远来看,关税本身并不能为直接受益者带来持久利益。
"
国家安全与关税政策
尽管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自由和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但在涉及国家安全时,自由贸易的主张需要更细致的考量。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经济效率往往要让位于政治和战略考虑。历史表明,在政治动荡和冲突时期,各国政府往往更重视战略物资的自给自足,而非市场效率,特别是在关系国防的重要产业领域。
管理战时经济没有完美方案,任何做法都会与奥地利学派主张的最小干预原则有所偏离。但市场机制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战争风险上升时,依赖不友好国家的战略物资价格必然上涨,这会自然引导企业家增加储备、寻找替代供应商或重启国内生产。
为降低战略风险,各国在选择贸易伙伴时应当谨慎。应该限制与威权或极权国家的贸易往来,避免对这类国家形成依赖。相反,应该优先与具有相似价值观的盟国建立贸易关系,共同维护开放市场、私有产权和稳健的经济秩序。这种战略选择既符合政治需要,也有利于维护市场效率,从而构建更具韧性的贸易体系。
政府往往倾向于通过行政手段应对危机,认为市场机制反应过慢或效果不佳。这种做法往往会扭曲市场激励,抑制创新活力。通过干预价格机制,政府可能造就垄断企业或给予特定行业不当特权,最终损害整体经济效率。这种对市场机制的不信任,反映了对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误解,忽视了价格系统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阅读原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逻辑大于立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