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在十几天前,各群一片悲观,我写了几篇乐观文,结果评论区那是各种怼。
我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也被群里无数人质疑。
比如:《请不要低估市场的力量 !》
各群还有大量的人找我怼,认为最悲观的时候到了。如果你在那个时间点是乐观的,买入腾讯控股,现在已经浮盈40%了。
但情绪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多人无法接受乐观的情绪。搞得我都不想写文章了,如果大家都只愿意听到情绪,那我的写作就没有意义了。
我不如跟着舆论热点,到处去骂骂各种突发事件,迎合一下大家的情绪,这样阅读量还高一点,大家也认为我有正义感。
但我始终坚信,经济学知识是理性思考的来源。
他并不是个人性格,也不是个人情绪,他是建立在牢不可破的经济学逻辑上。只有基于经济学逻辑的思考,才是有意义的思考。
中美关系也是关系到乐观还是悲观的核心指标。
今天中美会谈登场,全球瞩目。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大国,自2019年后,就没有举行过这种等级的面对面会谈了,所以此次会谈特别引发关注。
此次会谈的时机是在中美关系近四十年来的最低点时进行的,相关的主题有很多,有台湾问题,有俄乌战争,但真正的问题是贸易问题。
贸易利益才是真实不虚的利益,才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
但就在今年,美国推出芯片法案,进一步打压中国高端制造业,这也引发坊间无数的讨论,真的要脱钩了吗?
十几天前的各个群里,不少朋友都认为我太乐观了。明明眼前一前雾霾,明明前景不乐观,明明各群都在讨论各种润 ,我为什么乐观。
乐观和悲观,是一个人的特性吗?我不这么认为。
类似的悲观情绪在五年前,就已经经历一回了。
五年前,川普发动贸易战时,就有无数朋友惊呼,不好,中美要脱钩了,中国要被世界隔离了。
川普上台前的2016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额是5785亿美元,5年后,中美贸易额到了多少呢?2021年中美贸易额是7556亿美元。增长了30%。
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呢?
2016年中国的进出口金额是3.68万亿美元,而2021年呢,6.04万亿美元,增长了64%。
当年预判中国即将与世界脱钩的人,在这样的数据下面,只能承认他过度悲观了。
那么,他们错在哪呢?
错在高估了政治的力量,而低估了市场的力量。
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上的主宰者是那些活跃在国际政坛的政客,他们对一切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以呼风唤雨,可以一言定天下,真的吗?
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就是美国总统了,手上有最强大的军队,有掌握在手的世界货币,有无数的盟友,川普向五大湖的选民们承诺,我将会把制造业带回美国,这个承诺让他发动了贸易战,试图用关税逼迫企业跑回国内投资。
雇美国人,用美国货,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这就是川普的竞选纲领。
他成功了吗?毫无疑问,他失败了。
他没有做到,哪怕加征了这么多的关税,哪怕现在川普加征的很多关税至今没有取消,中美贸易额依然在增长,美国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制造业回流。
为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东西,叫经济规律。
如果政客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话,那经济规律也不需要学习了。美国制造业无法回流的原因很多,有美国国内的劳动管制、美元向全球发行的需求等等原因,这些没有改变,那川普使用关税是无法达成制造业回流的目的的。
因为他违背了经济规律。
其次,中美贸易,不是国家贸易,而是两国民众和企业之间的贸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贸易量,因为互补程度很高,中国需要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美国也需要中国的工业制成品。
这是一个企业之间互利的交易。
阻断这一交易,必然会让美国国内的企业 、民众和中国国内的企业和民众利益受损,他们会因此反对贸易管制。
高通等企业后来就恢复了对中国的芯片出口,至今,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也在持续游说美国政府,以放松对中国的管制手段。
因为他们是首当其冲的利益受损者,不让他们卖货,而且是向一个世界上最的芯片市场卖货,不用想,他们的损失都很大。
而市场还会想办法突破贸易管制,比如中国就有大量的企业通过越南出口到美国,以避开关税管制,于是越南企业从中国进口半成品,再出口美国。
所以,实际的中美贸易额远高于报表上的数据,因为有大量的出口被包含在东南亚对美国的出口中了。
贸易量越大,要阻断他就越难。因为卷入其中的人口太多了。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没有取消加征关税,但也没有新增,因为国内反对声音也很多。
美国物价飞涨,消费者基于消费利益也不会同意对进口产品加重税,这必然使得民众的痛苦指数增加。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欧洲。
德国总理访华是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因为在欧洲有强大的反华舆论存在,与中国脱钩成为一个越来越响的声音。
但德国总理要访华时,有上百家德国的大企业报名要随访,最后只选了12家最大的企业。
原因也很简单,企业的利益才是更加真实的利益,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量在欧盟国家中是最多的,越多的贸易量,才会在政治上构成合作而不是完全的对抗。
在欧盟叫得最响的要与中国脱钩的政客 ,往往来自与中国地区贸易量不多的国家,而法国德国作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工业国,却是支持中欧投资协定最坚定的。
原因也只有一个,贸易利益。
同理,积极调停俄乌关系,试图阻止战争的也是法国和德国,原因是他们有强大的工业,对俄罗斯的能源形成了互补贸易关系。
所以,国家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基于贸易关系,而不是其他的所谓意识形态。
那么,中美会脱钩吗?我依然要告诉你,脱不了。
这不是政客所能做到的事。
作出这一判断必须跳出国界看问题。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企业 、劳动者他们在生产,他们只是分布在了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其实是一个协作的整体。
中美贸易不是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也不是中国区企业与美国区企业的贸易,而是东亚制造业圈与世界的贸易。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中,里面的元器件来自于韩国、日本 、中国台湾等地区,原料来自于巴西和澳洲,这一出口实际上是数个国家企业对欧美的共同出口。
把国界线放一边,你会发现,东亚制造业圈,是全世界唯一的大规模制造业圈,当下的中国处于中心,是企业数量最多,经济体量最大,出口产品最多的地方。
不管采取各种管制手段,影响的是东亚制造业圈的分工格局。
如果欧美对中国采取所谓供应链脱钩的战略,那结果会导致制成品企业往东南亚跑,而半成品企业往中国跑。
在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倾销税时,就已经按这一模式在运行。中国的光伏企业将核心部件生产运到越南组装再向美国出口。
美国的政府官员,很难将管制手段细化到如此程度。
更重要的是,欧美市场独大的现象也在逐步消失,世界上新增了数个大市场,中国也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东盟也是一个新的市场,印度也是新市场,甚至非洲也是新市场。
欧美无法做到让所有的市场都与中国脱钩。
这一趋势很明显。整个亚洲的经济总量达到了全球的48%了,而在1980年这一比例是26%。
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几乎都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南亚。
印尼、越南、菲律宾,这都是亚洲发展的新兴国家。而供给就将带来消费,当前世界最大的经济动能就来自于东南亚和印度的市场化。
所以,欧美想借助自己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来实施脱钩已不具备基础。
世界经济中心转向亚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正如东盟前几天会议上强调的,东盟国家不会成为大国代理人,不会介入大国冲突,这一声明就是在说,各国经济利益与中国密不可分,不可能牺牲这一利益来迎合美国政府。
有一些思考比较简单的人说,可以逼迫中国的企业转向东南亚啊,转向印度啊。
企业并不是奴隶,会乖乖听政客的话。
企业选择所在地,是根据企业的利益进行抉择的。哪个地方有利于生产,哪个地方有利于销售,哪个地方有利于利润的实现,企业就会往哪个地方跑。
如果印度很适合发展制造业,那制造业早跑了,不用政客来下命令。
既然这么多制造业选择在中国,那就是说明中国当下环境适合他们的发展。而庞大的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涉及数亿人口的生计。
不管任何政策,只要动及这一命脉,并将受到无数人的反对,这种反对,不是网上各种情绪的发泄,而是真实基于利益的反对。
这种反对,就叫市场的力量。
正如同,如果封控让无数人吃不上饭,不管病毒多么严重,不管他是不是一个抗疫爱好者,他都会转向要求出门去工作。
真实的利益构成了社会真正的力量。
中美无法脱钩,也是基于这一原理,美国无数消费者和企业 与中国的企业和工人构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大规模破坏这一合作,必将导致经济灾难,让利益受损的人们站出来反对。
只有在那些与全球经济联系不紧密的地方,才会频繁出现与世界脱钩的现象,比如俄罗斯,你买过什么俄罗斯的产品吗?
俄罗斯没有融入世界分工体系,没有大量的俄罗斯人在世界贸易分工领域中,所以他们才好战,才不在乎脱钩,才没有国内反战的力量。
所以,对未来的乐观,绝不基于我个人的性格,而是基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若你认同贸易可以阻止战争这一理论,也必然不会对未来过于悲观。
因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大规模的倒退和贸易管制,都将激起利益受损者的反抗。
政治虽然会带来各种影响和伤害,但不要高估他。
还是那句话:
不要认为马上世界一片黑暗,没有这么惨。
关于中美关系的更有彻底的逻辑分析,推荐你看一篇国内最优秀的奥地利经济学者的一篇2万字长文,这里有更为彻底的逻辑分析。
欢迎加入我的会员群,年费498元,可以在群内与我深入交流,讨论商业与投资,加群请联系助理:Glinda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