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得莱要茜
这二周待在上海,唯一的感觉,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哥:热得莱要茜。
实在是太热了,我家的空调快要停工了。
只能维持2P的输出。
如果全开4P马力,会显示“通风道”来不及散热,导致E1错误。
有人说,这么酷暑的高温,彰示全球气温“变暖”。
碳中和,碳排放,更加刻不容缓。必须立刻刹车工业。
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上海”酷暑,未必代表全球“气候”变暖。
哪怕长江沿线的四大火炉,五大城市,一起爆发了红色高温,也不代表“全球”变暖。
全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亚洲,非洲,美洲。
当上海酷热的时候,圣地亚哥或许正迎来寒流,墨尔本更是冰雪寒冬。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加总,并没有显得“平均温度”升高。
能量是守恒的。
按照联合国的说法,正规的科学文献,已经取消了“Global Warming”的用辞。
取而代之的,是“Climate Change”。
你仔细看,对目前的现象,正确的说法,应该是Climate Change。
二)Climate Change
所谓“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
指的是:
大气的总量,还是这些。热循环守恒,很难突破的。 但“位置”可能漂移,原先热的地方不热,不热的地方热。
举个例子,历来中国“最好的地盘”,永远是江南。
烟花三月下江南,周庄水乡,小桥人家,美得象梦一样。
如果夏季持续的时间,不是三个月,而是六个月。
如果夏季持续的高温,不是36度,而是46度。
那么,恐怕俺的空调也受不了,俺也得考虑,卷铺盖换城市了。
孩子们去沈阳住了二个月,八月份二十几度,不用空调不用电扇。
晚上盖一层小被子,完美。
很多人说,“东三省”没有前途。东北的年轻人,都快逃跑光了。
这样的说法,并不严谨。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极北之地“不宜居”。
例如,辽金二代,虽然契丹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
但是契丹壮大了之后,契丹皇帝60%的时间,是待在长城以内,南京析津府(Beijing)
《新宋》有一句话点名了实质:“辽人亦畏苦寒”。
人这种动物,最喜欢的恒温,就是15~25度。最美的季节,永远是春夏交际,秋冬之际。
人们为什么“逃离”东北,因为东北“太冷了”。太特马迪贵冷了,不适宜居住。
当东北是中国最早“工业化”区域时,东北挤了一亿人。
当全国都开始工业化了,为什么不躲到三亚去呢。
同样的道理,如果全中国升温10度,还有人住在上海么。
最优秀,最精英的人,总是最先迁徙到“最宜居”的地带,过好日子。
先有了“人文宜居”,有了人杰地灵。
然后才有了制度文化,经济国体。
精英扎堆的地方,治理也不会差的。
如果南方30度—>40度,北方10度—>20度。
毫无疑问,全中国“最优秀”的人,都会抢占搬迁到高纬度区域。
精英人口的涌入,带来地方治理的完善。
所谓“东北乱”,是一件不存在的说法。
三)未来二百年
目前的全球气候变迁,公认的不是Global Warming,从物理学上讲,能量守恒,温室效应定量计算,远没有那么大。
真正落地的,是近些年渐渐有了征兆,Global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了,厄尔尼诺了。
原先干旱的地方,降雨多起来。原先潮湿的地方,变得干旱了。
Global Climate Change所需要的能量,远远比Global Warming少几个数量级。
“太阳跺跺脚,长安便毁灭”。
那么,Global Climate Change,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目前还难以“定量计算”。
地球大气,是一个“混沌系统”,出了名的超级难以计算。
最终哪一些土地会收益,哪一些城市会遭殃未知。
反正上海,热得莱要茜。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
今天中国最好的地皮,天下膏腴,钱仓和人口聚集地。
聚在“苏南”。
长江以南,江浙沪很小一块三角洲。
如果“气候变迁”。也不用变化太多,向上移动半格纬度吧。
中国最好的地皮,最宜居,水汽充沛风景秀丽植物疯长,变成“苏北”。
扬州,泰州,取代苏州,无锡。
长江沿线第一大港,或许变成南通港,而不是上海港。
当然,因为地球自转,科里奥利力等原因。
“北岸”的港口,河道淤积,水文条件远不如南岸。
但如果,你搬2亿人口,长江南到长江北。
立刻,这些“技术性”困难都不再是问题。
长江第一港口,还是南通港,而不是上海港。
那么,上海这么多基建,这么多固投,这么多房地产怎么办。
按“千年”的历史大尺度而言,“文明”的中心,一直在变迁的。
2000年前,中国的核心是长安,洛阳。
随着长安人口过多,地下水粪殖化,周边森林砍伐殆尽。关中人口崩塌。
1000年前,中国的核心是开封,洛阳。
随着华北平原的“干旱”。黄河水源过渡消耗,黄河流域最终让位沿海。
Climate Change这种事,影响是以100~200年计算的。
你今天不用问我,对“房价”有什么影响。
哪怕再烧几台空调,你也不会考虑换城市。
宏观推演,无非二盘花生米,盐水豆腐干。
多个“吹牛”话题,200年后的事,无实际意义。
四)结语
中国是个大国,国土辽阔广际。
“大国”的意思是,东边不亮西边亮。
气候再怎么变迁,有几个城市衰弱,有几个城市崛起,总和还是打平。
譬如说,近几年大家都在谈论,“西北”迎来了千年来最好的时候。
黄河清,圣人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植被,以每年100KM的速度增加。前几月还发了洪水。
在未来,西北“水草肥沃”,可能养活二亿人口。
当然,“新的城市”新的商机,所有的“基建”,又要重新来过了。
如果问,一定有什么确定的“大趋势”。
火炉变暖,显然是利好北方,甚至“极北”的。
东北哈尔滨,如果能恒温20度。会有大量三亚人口,移民哈尔滨。撑起3000W人的国际大都市。
“地气北移”这个趋势,国家是看到了。
这不,鼓励大家学俄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知名不具,泠夜辉)
{海报还没出}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