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吴军老师通过亲身经历和实用方法,颠覆了我们对“一万小时定律”的传统认知。
首先,吴军强调了开始学习前要明确学习目的和方法,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选择需要学习的技能,同时还能避免半途而废。其次,他指出遇到问题时不应自己硬着头皮死磕,而是应该找一位专业的老师,这会让我们事半功倍。最后,吴军特别强调在学会基本技能后应马上投入实际应用。只有在真实环境中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自如。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特别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快速上手新的
技能将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推荐给所有渴望高效学习和成长的你。
来源:《吴军·硅谷来信3》
作者:吴军
这封信我们来谈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快速学习、掌握一个技能,这也是很多同学一直希望我谈的问题。你可能知道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讲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以上的练习。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更多情况是需要快速上手一项技能。
要掌握某种技能的基本技巧,其实用不了太长的时间。有的人学习速度比较快,接触一项新技能,一两周就可以投入实践了。
我记得我们这些留学生当年在美国学车考驾照,也就是两三个同学周末合租一辆车,练习一两个周末,然后就去考驾照了。当然,这样即使拿下驾照也还不能实际上路,还需要练习,要开到熟练大约需要开1万英里。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有十几个小时的驾驶时间,就能知道开车是怎么一回事,算得上基本学会了,可以以后再自行提高。
不仅学开车是如此,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或者技能也类似。比如学习编程、绘画或者滑冰滑雪,如果方法对路,通常花上20个小时,就应该能够开始完成实际的事情了。如果是学车,应该可以上路了;如果是学滑雪,应该能够到绿道(也就是斜率比较低的初级雪道)上自由滑行了;学编程,应该可以把自己家算账和管理日常安排的工作用计算机来完成了。
那么,要想快速有效地上手一项技能,具体有哪些方法呢?我总结出了学习新知识和入门新技能的五个要点,下面分享给你。
开始学习新技能前,要回答哪三个问题?
第一个要点,在开始之前,要做好先期研究。做好研究之后,你需要能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非常重要,很多人却往往会直接略过,这个问题就是:你是否真的要学这样东西?
比如很多人和我讲想学高尔夫球,我常常问他们: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觉得打高尔夫球能显得高大上,那就算了,因为你打个半吊子的水平和高大上就扯不上边了。有人说是为了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做点有氧运动;如果只是为了这个目的,到森林公园走走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还有人说是为了交际,这个理由可以成立。但是如果你的目的在于此,在之后的行动里就要落实:比如打完球后和朋友一起吃个午饭,沟通一下感情等等。如果你觉得没有时间做这些事情,匆匆打完球就走,那还不如换一种方式沟通感情。
再比如让孩子学编程,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时尚,如果不让孩子学奥数,总要让孩子学点什么吧。但同样的道理,先问一问自己,让孩子学编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是经过了具体的研究,了解到让孩子学编程能够起到思维训练和逻辑训练的效果,那是一个好理由,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应该以此为目标。但是,如果你的理由只是听说同事孩子编程水平高,因此被某某好学校录取了,所以你也想让孩子学编程——那最好进一步了解一下:那个孩子花了多少时间才达到这个水平?自己家孩子有没有这么多时间精力可以投入进去?
就我们家的情况而言,经过这样一番研究和筛选,我的孩子放弃掉了一半原本打算尝试的兴趣爱好。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三分钟热度。开始的时候热情都很高,遇到点麻烦就退缩。如果没有想好就开始,最后半途而废,那还不如从最初就不要开始。
做完先期调查之后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学?
是找老师教,还是看视频看书自己学?如果找人教,是找朋友教,还是去大班上课,抑或是一对一授课?这些要在研究时搞清楚。根据我找老师的经验,朋友的推荐常常比网上的广告或者推销要可靠。
第三个要回答的问题则是,学这项东西的成本究竟有多高?
很多人学某样东西学不下去,不完全是因为没有时间,也有可能是后来发现学习成本非常高,不得不放弃。
比如很多人想学摄影,觉得最大的花费无非就是买相机,今天买一套成像还okay的单反相机可能也花不了一万块钱。但是,如果你考虑到每次去野外摄影的成本,回家后处理照片的时间成本,甚至为了拍出一些特效要购买的配件的成本,就会发现摄影其实非常贵。有很多技能学习和实践起来的隐藏成本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也是前期调查时要重点搞清楚的问题。
如何高效上手新技能?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都调查清楚了,决定要学,那就来到了第二个要点:学新东西,但凡能找老师,一定要找老师,不要自学,也不要为了省钱让朋友教。
我们还是以学开车为例来说明。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为了省钱,也为了方便,就让同学教自己开车。虽然开车其实很容易,但如果一开始的师父没选好,会养成一堆坏毛病,以后改都改不过来。
我女儿学车时,我就直接找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司机教她,第一天她就能把车自己开回家了,不久就能上高速了,之后开车的习惯也都非常好。
找好了老师,在学习时遇到困难,一定要及时找老师请教,不要自己在下面琢磨。对于一项新内容、新技巧,我们是门外汉,自己琢磨一小时,抵不上老师指点两分钟。即便自己没有遇到困难,练习一段时间后,也需要请老师给出一些反馈。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新手,怕别人笑话,觉得要一个人闷头练习到拿得出手才敢“见公婆”。其实,丑媳妇越早见公婆,越容易发现问题所在,越能及早改正,进步也就越快。
快速学习新技能的第三个要点是,要把一个复杂技能的学习过程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步骤,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分解步骤的过程中,要用理性去思考。
还是以学开车为例,有经验的司机通常会把学车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熟悉你的车,调整好所有的设置。这不仅是学车的第一步,任何时候你接手了一辆新车,首先要做的都是这件事。
第二步,养成时刻观察周围的习惯。很多业余的司机教开车会忽略掉这件事,认为教开车只是教开车;其实开车这件事本质上是在道路上和其他所有司机配合,完成安全驾驶。路上的标志、周围人和车的情况,都是开车时需要注意的事情。这个习惯要在学车的第一天养成。
第三步,学会控制车,把车开起来,包括加速、减速、控制方向、转弯等等。在很多人看来,学开车主要就是学这些,其实这只是学车的一部分而已。
第四步,停车和倒车,这就不多说了。三四这两步都可以在练习场学习。
第五步,上路,学会在各种路况下驾驶,学会换道、超车、让车等路驾技能;换句话说,学会开车中“与路上的其他人配合”这部分。
复杂技能分解之后,每一个步骤都可以分开来学习,哪个小技能不熟悉就多练习,这是快速掌握技能的要诀。弹过钢琴的人都知道,一个三四分钟的钢琴曲,常常中间会有那么几小节、几秒钟的曲子总是弹错。练习的时候想要更高效,就要刻意多练习那几小节,不要每次练习都把整首曲子重来一遍。
学习新技能的第四个要点就是,在完成基本练习后,就要开始投入实际工作。这也是很多人容易有误区的一点。
很多人都会觉得,一项新技能需要完全学会了、练习好了才能开始工作。如果你有足够多的时间慢慢学习,这么做也无妨,但这样做的效率肯定是比较低的。
通常在掌握了基本技能之后,如果能做到一边使用、一边继续学习和练习,对于提高技能水平而言是更有效的方法。我们在前面介绍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时讲过“太初有为”这句话,行为先于思维。任何技能,只有在真实的世界里去使用,才算是掌握了。
我记得我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时,经过了几十个小时的学习和练习,基本上就能做一点简单的工作了。当时我和几个同学有幸为一家企业做一个真实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到任务后,对于能否完成任务,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有太多的底气。带队的老师对我们讲,学过了就要对自己有信心,遇到问题,一边做,一边学习、解决。后来我们一边工作,一边查书学习,一个多月下来,完成了任务。当时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很多学习的内容只有在投入使用之后,才真正理解了。
为什么快速上手新技能很重要?
最后一个要点,快速入门和一万小时原则并不矛盾,要想成为专家,后面一万小时的练习也是必须的,这一点你肯定也理解。不过这封信我想和你强调的是,快速入门的重要性也很高,有时甚至是战略性的。
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东西要学,这种情况下,快速上手就变得非常重要,这能够让自己在与周围的人竞争时抢到先机。试想一个场景:单位里来了台复杂的新仪器,谁都不会用,那么,最后肯定是最先掌握仪器操作方法的人成为它的使用者。
类似地,一项新技术出来后,所有的人都没有学过,那么谁先学会,谁就掌握了先机。
1979年初,我父亲从绵阳回到北京。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很多研究领域都有空白。那时中国还没有什么人研究太阳能,也没有什么人了解这个领域。我父亲和几个清华的老师当时赶快学习了传热学,然后就开始了太阳能的研究。几个月后,几所高校和研究所的老师们在西安成立了太阳能学会(今天叫可再生能源学会),他们那一批人都成了中国太阳能研究的先驱。如果以今天的眼光去要求,当时他们起步的水平都不算高,但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研究之后,他们都成了专家。
面对一个新领域,如果真的先花一万小时去学习去研究,然后再投入工作,那机会早就没有了。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吴军·硅谷来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