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只要我们还活着,那么有一件事情就必须要做。我们必须往肚子里填东西,你填窝窝头还是填蓝龙虾这个不是特别要紧,要紧的是你必须填进去。我们甚至不用建议不用命令,每个人都会自动自觉地完成这个任务。
同样的道理,人们的脑子也跟肚子类似,对遇到的事物有理解的需要。你必须往不理解的脑子里填进去一些解释。这个解释可以是窝窝头级别的也可以是蓝龙虾级别的,这个都不打紧。最重要的是脑子里面一定要放一个这样的解释,否则人会特别困惑,甚至会疯掉。
对房产这个行业的发展,人们也同样需要很多解释去满足各种各样的现象。既然有那么大的求知需求,那么自然有各路大厨出来烹饪符合大家胃口的美味佳肴。
我们先来看看,房产人是怎么编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去满足大家的困惑的呢?
一,一个房产的故事
98年后,停止了福利分房,全面推广商品房。商品房从一开始价格就定得非常贵,一般人根本买不起。普通人算算工资,往往不吃不喝要几十年才能买到一套房。那时大家觉得不可思议,谁会为了一套房子把一辈子搭进去?
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也知道了,房价一路上涨,均价从2000元每平米,到现在的1万元每平米。一线城市从房价3000元涨到房价5万元每平米。除了偶尔出现几次平缓期和偶尔的下挫,总的来说是一路上扬。
为什么房价会呈现出这种变化呢?
各位大厨们烹制了各种有特点的解释为大家解馋,比较著名的菜肴有以下几道:
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论给出了这样一种解释,我们的货币在超发。印钱那个人没有人限制他,他就一直印呀印呀,于是市场上的钱就多了。钱对应的物品又不会凭空增加,导致了物品的价格一路上涨。
君不见大排面,以前是5元一碗,现在是25元一碗。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既然5元大排面变成25元我们能理解。那么房子以前100万一套,现在500万一套,不是同样地容易理解吗?说到底就是钱变毛了。
2,人口聚集
人口聚集论给出了这样一种解释,我们人都喜欢高薪的工作,而只有大城市才有比较好的产业,比较好的公司,能发出比较高的工资。于是人们都喜欢往大城市里挤。
这一挤呀,人就变多,人多需求就多。房子没供应得那么快。于是人们就开始争抢,一抢嘛,房价就上涨了。
3,房产政策
房产政策论给出了这样一种解释,各种限购限贷的政策以及高额的交易税费,打击了消费者的利益,购买热情下降,大家都不买房了导致上涨预期下降,短期来说导致了房价平稳或者是下挫。
但这种房产政策长期来说是导致房价上升的,因为买房热情下去了,开发商就不赚钱,开发商不赚钱盖的房子就少,盖得少。物以稀为贵,那么房价就越老越高。本来初衷是短期打压房价的政策,结果事与愿违,长期来看成了提高房价的政策。
二,我们的疑问
随着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我们会发现这些解释的一些可疑之处,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1,上涨下跌原因逻辑不一致
如果说孩子学习成绩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作业。那么成绩下降的原因自然是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上升的原因和下降的原因是一个反义词。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可是到了房产界,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我们如果说导致大中城市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的通货膨胀和需求大于供应的供需不匹配。那么在房价下跌时,比如2008年,2014年,2022年我们应该解释为货币的通货紧缩,钱印少了。人们对房子的需求小于房子的供应,供大于求导致房价下跌。
但你会发现人们不会相信这个最符合逻辑的解释,人们宁愿相信一些其他的解释。
比如:
房产指导价限制房地产的发展
人们失去了上涨预期
降杠杆对冲金融风险
信贷政策的收紧
之前涨太多了
大家口袋里没钱了
放着现成的王炸级解释,房价下跌是由于货币的通货紧缩,钱印少了以及人们对房子需求小于房子的供应不用,王顾左右而言他,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们内心可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供不应求,只是想满足好奇心随便编了一个说法填进自己的脑子里。
2,通货膨胀
我们知道凭空印钱会让劳动者对钱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产生惰性。一旦产生惰性,那么统治者就无法调动大家的劳动力。从而影响统治者真正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统治者是没有动机摧毁货币信誉的,他们维护货币的尊严还来不及呢。
话是这么说,那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有的人常常会把通货膨胀,货币超发挂在嘴边。通货膨胀猛如虎,一觉醒来物价加个零。
如果说这个是事实,那么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的物价应该随着货币的超发而相应上涨对吧?
我们把最能体现物价指标的黄金,美金,粮食,油,钢,股票几个大品类的价格都列一下,
14年前1美金的价格是7元,现在1美金的价格是7元。
10年前A股票是2300点,现在是3000点。
10年前黄金是360元/克,现在是380元/克。
10年前柴油是8291元/吨,现在是8708元/吨
8年前稻米是4078元/吨,现在是3752元/吨
8年前螺纹钢是3111元/吨,现在是3982元/吨
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流入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城市——深圳。
2012年的平均租金是53.2元/平米(100平5000一个月),2021年的平均租金是72元/每平米(100平7200一个月)。 10年时间,涨了35%。平均每年上涨3.5%
好了,现在请翻译翻译什么叫滥发纸币?什么叫货币超发?什么叫洪水猛兽?什么叫以纸币计价的商品后面都要加个零?
当然我们并没有否认房价和工资上涨得比较多。
全国平均房价从00年的1948元/平,到2012年的5791元每平米,再到20年的9860元每平。20年上涨了400%,平均每年涨20%。
2011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4556元,到了2021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2884元。11年间涨了250%,平均每年涨22%。
我们怀疑的是通货膨胀真的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吗?
3,房产政策
很多人都会问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出台一系列的房产限制政策?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里的解释就更是五花八门了。
有的人给的解释是说房价蹭蹭蹭往上涨不行啊,要给年轻人留一点希望。你涨太高了,人家年轻人不接盘了,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于是政府推出了一些列政策去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但仔细想想,如果目的真的是要给房价降温,那么短期增加供应的效果是最好的,副作用最小的。比如,多供应土地,允许开发商卖期房,或者把工商业用地指标改为住宅属性。涨太多了就多供应,没地了就把指标换一下。为什么还要通过多次硬生生的调整政策的方式使房价横盘甚至下跌?
有的人解释是房产打压政策的初衷是劝大家少买房,多去其他地方消费。钱全部都到房产了,大家都给银行打工,没有钱去别的地方消费了。
如果是这个目的,那为什么不是通过增加房贷利率,让消费者知道贷款不划算,就不贷款,少了还贷压力之后钱都可以去消费。但恰恰相反,在一轮轮打压政策下,房贷利率竟然是在一路下降,这个信号其实是在鼓励大家贷款买房。这不是跟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这些个问题越想越玄乎。
有没有可以比较好地把它们都连起来解释得通的认知框架呢?
三,房产的另一个故事
有志向当神婆或者需要吸引粉丝立人设来恰饭的人,他们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给粉丝预测一下,显摆一下自己的洞察力无可厚非。
如果除去了当大神的滤镜,正常情况下认知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出现了一个现象,比如楼市普涨,比如楼市分化涨。然后我们会发明一套理论去解释这个现象。我们的解释是永远落后于现象的。如果看到新的现象,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我们的认知框架,理论框架要永远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之前说的那些房产故事,是解释不了我们的疑问的。那么我们要怎样稍微调整一下我们房产认知的框架呢?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1,房价的本质是税
我国有684个城市,全部建成区面积达6.03万平方公里。而我们的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数百年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只占用了0.63%的土地资源。
说明什么?说明城市化不耗费土地。那耗费什么呢?
你肯定能猜到,它耗费钱。
一个地方想要发展起来有很多的地方要花钱,比如要修路,铺电缆,要修水管,要建立公共交通体系,要建各种配套设施。建好了企业才会来,企业来了才有税收,才能进入正向循环。这些烧钱的公共配套的钱哪里来呢?政府为这个事绞尽脑汁。
后来通过学习香港,我们发现城市建设的费用是可以通过卖土地来获取。哇,这实在是太棒了。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给的模型是怎样的:
一套10000元每平的房子,成本构成是5000元的地价,也就是税,政府拿去。基建成本是3000元工人拿去。开发商拿2000元一平。这个税占到一半以上。
如果在一线城市,这税收占比就更大了,超过80%都是税收。
也就是说,圈一块地,一块对政府来说无限供应的土地。然后让开发商来建,建好了卖给老百姓。这样就能从房价中收取高额的税。这样政府就有钱去建设公共设施了。
逻辑是不是很完美?逻辑是不是很流畅?
其实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老百姓没钱买。一个是老百姓不愿意买。
我们小老百姓本来就没多少钱,买不起贵的房子。再说了你们曾经许诺居有其所,如果房子实在不能分配,那么也是应该按成本价卖给老百姓。现在的土建成本也就是3000一平。你加上70%的税,卖个天价房子给我们算几个意思啊?
2,货币的产生
问题要一个一个来解决,首先我们先来解决大家没钱这个问题,然后再来解决不愿意花钱买房子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大家没钱买房子的问题呢?或者说更加精准一点描述,如何解决大家没钱缴税的问题呢?
答案就是借钱给大家缴税,当然我们有一个比较时髦的词语去形容这个行为——按揭贷款。
那么按揭贷款的钱从哪里来呢?很多人可能会说印出来,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之前说了,钱是不可以凭空印的,是会伤害货币信誉的,没有统治者会傻到自杀。
那么钱从哪里来?其实就是从房子的估值来,估值10000万/平,那么银行就放出7000元/平的贷款。这个贷款不是凭空印出来的,是基于房子基于土地真实价格的抵押。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只能首付3成的钱,贷出7成的钱?为什么不是抵押出5成,9成的钱?这是因为平均来说房价的30%大概就是开发商的成本和利润,这个得给现金,否则开发商活不下去。房价另外的70%本质是税费。既然是缴税,这个行为得鼓励,实在没钱缴税,我们会贷款给你缴税。反正你记住,先交税再贷出来的叫税费贷。先贷出来再缴税的,叫按揭贷款。
所以房子价格不是因为钱印多了、货币超发而上涨的。原因恰恰相反,货币是因为房子建多了,以及涨价后,基于房子总估值抵押而放出来的。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大部分货币总量的增加是由于房子建多了,房价上涨了。而不是反过来货币增加了导致房子涨价。这就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天量货币只盯着房价正相关走,而不会影响到其他物品的价格。因为货币就是房子抵押放出来的。是有锚的,有锚的货币是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00年全国平均房价是1948元/平米,2020年 为9860元/平米。21年期间,房价上涨了506%,平均每年24%的增长。
2000年,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量是13万亿元, 2020年我们的M2总量是218万亿元。21年期间,上涨了1676%,平均每年79%增长。
我们知道在土地财政实施期间,货币的增长量是不会大于房产价值的增长量的。
我们继续看数据,2000年的时候我们有50亿平方米的住宅,2020年的时候我们有231亿平方米的住宅。住宅面积增长了462%,平均每年22%。
住宅面积增加了4.62倍,住宅价格上涨了5.06倍,那么住宅总价值上涨了23.4倍。也就是2340%
住宅总价值增加了2340%,而货币总量增长是1676%
当然房子的抵押率不会是满的,另外货币除了房子抵押这个大头外,还可以通过股票抵押,外汇抵押,优质企业信用抵押等方式发出来。
常识告诉我们为了维护货币信誉,我们发行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是有抵押物的。非常夯实的,不会像有的人说是凭空印来的,什么通货膨胀洪水猛兽,这纯粹就是YY行为。
好了,话说回来。你没钱缴税?没事没事,我们借钱给你缴税。借了给你,你不就有钱了吗?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房交得起税,但是首付一下子从100%到30%相当于三折,进入门槛是急剧降低了,比原来买得起的人肯定是多了不少。可以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没钱的问题。
那么人们是不是就会愿意花钱买房子,花钱缴税了呢?
其实不然,人们担心的核心问题是你这个10000元/平是自己评的,真实的房子成本其实就是3000元/平,之所以评到10000元/平,其目的很明显,你就是为了征税。如果房价是10万/平,我们的税就更是高到天上去了。100平的房子,总价1000万,钢筋砖头价格30万,税能去到900多万。
900万是很多人一辈子的收入,我们为了城市建设,先把一辈子的收入给国家,去给祖国添砖加瓦。然后自己背上30年的房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看似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那问题就可能是大家真的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建设我们可爱的城市建设吗?
3,信念货币
要捋顺大家愿意买房,愿意缴税的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信念货币。也有人用信用货币,但我觉得叫信念货币会准确一点。
在市场经济中,我们知道交换的好处有很多,可以进行帕累托累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在这些交换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货币,它作为介质让交换得以顺利进行。
但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遇到了问题。如果货币的锚是实物锚,规定货币能兑换具体的实物,比如黄金,比如上校鸡块。那么货币的总量就会很少,因为你得先有黄金,才能发行货币,而且人们的劳动力会被束缚,因为你能在市场上交换的所有价值永远小于黄金储备的价值。你想要花大钱上一个大工程,你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每家每户说服他们拿钱出来支持你,你许诺多久可以给到相应的回报。另外一条路是去搞黄金去开发黄金,然后才能去发行货币。
第一条基本不可能实现,你去给南方的百姓讲解南水北调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干部们会生无可恋的。第二条的效率会慢得要命。
那么究竟还没有第三条路呢?当然有快的方法,就是让货币跟黄金脱钩,直接印出钱花出去,上大工程。但又有一个问题,一旦脱钩,就会有挤兑风险,到时候人家用货币来换黄金,换不出货币信用就会破产,就没有人会用了。
货币一旦破产,相当于交易的媒介没有了,人们会瞬间无法交易,因为互相不信任对方。那么会导致什么?交易产生财富,没有交易就会导致极度贫穷。委内瑞拉,阿根廷,土耳其,黎巴嫩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有没有既没有挤兑破产风险,又可以多搞出货币的方法呢?
既然货币可以锚定黄金,可以锚定上校鸡块,那么请问它可不可以锚定,人们的信心?
这是现代金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货币从原始的锚定某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转变为锚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这个东西又确实存在,那就是人心中的信念。
但信心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虚无缥缈,每个人都有不同信心。我们需要能有共识,能量化的东西,于是我们找了房地产这个东西,作为我们信心的量化标准。也可以理解成在我国货币主要锚定的是我们对房地产的信心。
这样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好处,
第一,我们知道金矿就那么大,如果以黄金为锚,我们的交换总价值的上限就被束缚住了,财富的增长速度就被限制了。以信心为锚的话,它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心有多大,货币就能有多少。货币有多少,那么我们在社会上交换的总价值量就有多少,我们社会的潜力,被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了。
第二,以黄金为锚的货币,一旦挤兑,货币信用就会破产。经济马上停滞。但以房价信心为锚的货币,万一万一,房价跌了,也不会导致货币信用破产。因为货币锚定的是房价。房价下跌大家会觉得是自己投资失败,最多不买房了,卖地的税收少一点就是了,企业的税还是正常供给的。总体经济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少收一点税的风险跟货币违约丧失信用的风险比起来是九牛一毛。
4,庞氏缴税游戏
那么我们这个货币发行的锚——对房地产的信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一开始肯定是有困难的,卖房很难卖。老百姓普遍不认可,不理解。但是经过几次训练,大家都开始发疯式的买房。简单说来就是:
3000元/平跟不跟?不跟对吧?
现在拉个地王5000元/平,跟不跟?
不跟?再拉个地王8000元/平,跟不跟?
与此同时银行的评估价直接跟到8000元/平。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初3000元/平的那套房子,现在的评估价也接近8000元/平。可以贷出5600元/平,倒拿2400元/平。然后再开个地王10000元/平。
为什么要频频让地王横空出世呢?
这是因为政府为了鼓励大家缴税,搞出来的一个叫庞氏缴税的游戏。这个游戏规定,每次缴税要比上次更多。如果你缴税缴得早,那么你的税费就便宜。那你可以等到税费提高后,卖出给另外一个接盘侠,这个接盘侠按照现在的价格缴税。这个时候现在的税费跟之前的税费差就归你所得。
也就是说你不能退回之前缴的税,但是可以找个接盘侠把你们之间的税差拿到手。在这个游戏中早买的人利益就非常大,大家就开始争先恐后地去买房。地方政府一直在抬轿子,房价蹭蹭地涨。
这个模式有什么好处呢?
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多发行非常多的货币,房价税收部分的货币全部发行出来,然后当成税收上缴。地方政府有钱搞基础建设。
有了充足的货币,就能用来去请老百姓干活。老百姓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给合理的工钱,那么他们是非常有动力干活的。愿意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老百姓缴税建设城市,城市建设好了,老百姓享受建设红利,更多的老百姓来工作,房价进一步提升。之前的老百姓获得了缴税差价的红利。每个人的潜力都被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
这种基于对房价的信心去发行的货币,是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因为这个多发行的贷款货币,已经有接盘侠认了。接盘侠用自己信心,用自己的30年的劳动力刚性兑付掉了。这个钱是有锚的。
我们把庞氏缴税游戏改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土地财政。
四,房产问题解答
那么我们现在具备了哪些,对房产基本的认知框架呢?
我们来回答一些常见的问题,来测试一下。
1,如果说不存在通货膨胀为什么大排面的价格贵了?
其实有通货膨胀,我们也可以看到CPI一直在上涨的,但一般就是一两个点,比较缓慢。我们从大宗货物的价格其实就可以看出来。但通货膨胀绝对没有像吹的那么恐怖。从下面几个数据就能看出。
10年前黄金是360元/克,现在是380元/克。
10年前柴油是8291元/吨,现在是8708元/吨
8年前稻米是4078元/吨,现在是3752元/吨
至于大排面涨价的原因,其实不难解释的。
我们继续看数据:
2011年我们的广义货币M2总量是85万亿元, 2021年我们的M2总量是238万亿元。11年间,上涨了280%,平均每年25%增长。
然后我们会发现有一组数据是几乎跟货币总量增长一样的,那个数据就是工资数据。
2011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4556元,到了2021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2884元。11年间涨了250%,平均每年涨22%。
看数据认真的小伙伴可能会问,期间劳动人口有没有变化?其实几乎是没有变化的,所以可以忽略这个因素。给大家一张图看看。
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力价格跟货币量增加的幅度是几乎一致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整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是劳动力,所有的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劳动力。
而我们的货币是什么货币?是信念货币。而信念是支撑人劳动的最核心的因素。因为你相信劳动了会有回报,你才会去劳动的。就是心中的这个信念。
而你心中这个信念恰恰是用来发行货币的锚。当然实际操作中为了量化方便,是通过对房地产的信心体现出来的,但本质不变。
信念强度=货币总量
信念强度=劳动力价值
故:
劳动力价值 = 货币总量
所以说你会看到货币一多,工资就涨,货币一多工资就涨的现象。
工资涨了会导致什么东西?
会导致大排面价格上涨。
因为大排面的价格是由门店人员的工资 + 猪肉店人员的工资 + 面条工厂人员的工资 + 物流人员的工资+ 酱料厂人员工资这一系列供应链上的人的工资而定的。
所以你听到的所谓通货膨胀导致大排面5元钱涨到25元的,纯属YY言论。真正让大排面从5元涨到25元一碗的原因是大家的工资涨了5倍。
再重复一下,大排面从5元涨到25元的原因是大家的工资涨了5倍,而不是什么通货膨胀。
认真的小伙伴可能会追问工资为什么会涨?我把房产的整个逻辑链贴一下:
工资为什么涨?
是因为货币总量上涨。根据货币总量=总劳动价值得出
货币总量为什么涨?
是因为房价涨。根据房产为锚抵押出货币理论。
房价为什么涨?
是因为大家买到这个价格的,买上去的。根据市场经济理论。
大家为什么会买到这个价格?
是因为有人用了借钱给你,开地王,美好生活幻想,利诱你等一系列方法让你积极买房。
诱导我的人是坏人吗?
不属于,人家拿钱是干公共事业去了。总体来说把所有人手上的钱拿去做大事情,对民族来说是好事情。对个人来说就因人而异了。
2,为什么要推行房住不吵等一系列的楼市限购限贷等政策?
首先如果我们明白了房产的基本原理,就不会觉得房住不吵是说给老百姓听的,说给投资客听的。因为房价的本质就是地方税收。房住不吵真正的意思是——房子是给老百姓用来住的,不是给你们这些官老爷抢税收用的。
本意有两个,一是用来防止各地方政府异地征税。二是防止做空力量的形成。
防止异地征税这个怎么来理解呢?我们知道每个城市都在互相竞争。都想把自己的城市发展好,把优秀企业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如果你要吸引人才来你城市发展,那么各种基建是不是必不可少啊?水电,道路,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图书馆,音乐厅,公园,每一个都是大笔投资。
这个时候就要抓紧卖地,把税收取来发展,反正地的成本为零。有什么方法能鼓励大家都来买呢?第一个肯定就是不限购,欢迎14亿人民来缴税。第二个是不限贷,没钱缴税的情况下,欢迎贷款缴税,你借钱缴税这是一种很光荣的行为。
竞争后的结果肯定是有的城市非常受欢迎,大家都要来买房。有的城市一般,有的城市不受欢迎。如果让那些受欢迎的城市开放竞争,会形成马太效应,导致的结果就是全国人民都来受欢迎的城市缴税。导致这个城市政府无比有钱,其他小地方政府穷死。
我们从纯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当然没有什么问题,资源集中提高效率嘛。但从整体团结稳定的角度讲,其实需要平衡一下。你可以想象一下,家里把所有资源给学习好的哥哥,而学习不好的弟弟家里一分钱不给,让弟弟自生自灭。正常家长做得出这种事情来么?肯定不会全部资源给哥哥吧?弟弟学习差是差了点,但是人家总有别的什么价值嘛。同样的道理,中央会让强者更强,但不会让它强到灭了其他城市。
因此要在比较受欢迎的城市实行比较严格的限购限贷政策,以防它们不正当地跨市收税,吸小城市血。
防止跨市收税这个可以理解,那怎么理解,他限制本地居民购买多套房产呢?房子不是税收吗?难道禁止缴税吗?这个的主要初衷是防止做空力量的形成。
这种庞氏缴税游戏,房价总体是一定要求要可控的,一直拉上去的,不会暴跌的,因为所有筹码都在政府手里,它有独立定价权。你可以理解为一支股票里面只有一个大户,其他全是小散,这样大户才可以比较好地控制价格波动。
3,为什么楼市在16-17年上演了全国翻倍的行情? 但到了2020年分化行情就比较严重呢?
房价普涨,其实就是调整税基了。
本来按5000一平来收税的,现在改成按10000一平来收税了。
拉起来的时候需要一些微操,比如
短期6次降息,媒体鼓吹情绪
认房不认贷,一个人有无数次按揭机会。
货币棚改,把收的税给你,让你来缴税,消减市场上存货。
房价拉上来后,老百姓参与了旁氏缴税游戏,每个人都争相恐后地缴税,导致卖地的钱就更多了。
有了钱,就可以干很多大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17年左右开始出现厉害了我的国。为什么厉害?因为我们家有钱了。
那次大涨,把大家压箱底的钱都掏出来了,全部收缴成税,国家拿着超多税收,这里基建,那里基建,所向披靡。鹅城的税已经交到90年以后了。
但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上涨前,100万的房子,砖头成本30万。那就是有70万是税。我们现在把房价拉到200万,成本还是30万,一下子就要交170万税了。
税忽然就多了142%,老百姓都被撸秃噜皮了。
这里要强调一下,虽然大头都被拿去缴税去了,但是具体到买房人的个人财务上并不会亏的。因为200万的房子你是可以在市场上找到接盘侠接下来的,有人愿意替你交这个税。那个接盘侠觉得既然100万可以涨到200万,为什么不能涨到400万,400万还可以到800万。
除非一种情况就是大家都抛,然后让接盘侠接,这个时候房产会真正的脚指头斩,但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房子有居住属性,大部分人房子都是自住的没法抛。另外其实房价跟信念有关,三根阳线足以改变信仰,能拉一次,就能拉第二次,市场上仍然有上涨预期。
所以说被撸秃噜皮了是整体来讲,个人财务除非房价崩,否则不会出问题。那么这些税缴上去肯定不是拿去花天酒地的,就算有也是一小部分。大头是拿来投资的。
投资就好玩了,什么人能最先享受到投资下来的钱。无非是社会上的相对高阶层人士,这些人是能最先享受到投资款的。
因此你能看到在2020行情的时候,每个城市都是分化行情,都是市中心的次新改善在涨,北京的望京,上海的前滩,深圳的深圳湾宝中,广州的珠江新城,杭州的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
社会的高阶人士,喜欢什么呢?他们喜欢有IP的片区,有IP的小区。就好像,他们买包包不买30元的普通包包,要买20万的名牌包包。功能都是一样,但是就是感觉不一样。愿意为感觉多付99%的钱。
因此有知名度的小区,有知名度的片区就成了这些人追逐的对象。导致了这些地方的房价再次飙升。
4,学区房的价格会再次坚挺吗?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教育的钱从哪里来?从政府拨款对吧?
政府的钱从哪里来?从税收来对吧?
税收的大头是什么?是房价对吧?
好,那么我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教育经费来源于接盘侠的口袋里面。
既然接盘侠花钱办了教育,那么他们的子女是不是应该享受到这个福利呢?
这个是当然的。所以你也能看到在土地财政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有房有户口的人的孩子读书永远要比只有社保的人要优先。因为人家交的税多。
什么时候我们不用土地财政去供养学校了,什么时候学区房完蛋。
学区房的价格之所以会产生波动,是因为之前学位房的政策给了某些小区特别的待遇,改革肯定会导致阵痛。公平一点方式是划大片区,这个片区的人都有资格读这个学校。
等到教育规则稳定下来后,学区房的价格会涨回来一点。
5,既然房价大部分都是税,以后接盘侠会不会对这个游戏的兴趣下降?
房产之所以能这样玩,当成抽税机器,一是土地资源主要在政府手里。二是农耕文明的人觉得要跟房子绑定才有安全感,才能感到自己跟这个城市的联系,这种归属感能让人感到慰藉,舒适。深圳的户籍不是户口本,而是房产证。就跟俗语说的一样,来了就是打工仔,买房才是深圳人。
房子好是好啊,有房有归属感,可以结婚,可以安心住着不怕房东赶走,太多好处了。但是但是,我们这样螺旋拉涨房价的模式,确实把所有风险都给了最后一棒的接盘侠。因为真正的兜底缴税的人其实是所有房产的最后一个买受人。
让大家都收益,自己承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以后的接盘侠确实会有这方面担心。
那如何让他们消除心结呢?
现有的主要有两种消除心结的方式,一个是人才房,一个是限价新房。
人才是社会非常需要的,如果人才也担心他们是最后一棒,那么他们不愿意来,很难搞哦。所以政府推出了人才房,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人才房所含的税低,你不就担心税收过高接盘,我税收减免,来呀来呀。这体现了政府为了吸引人才不向人才收税的良好愿望。相当于当年为了引进外企而送土地给对方,逻辑是如出一辙的。
但这个政策没有实行得特别顺利,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考虑到人才的尊严问题,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个心结结了,又来一个心结。
因为人们会歧视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人才的朋友大部分都是有房的,都是缴税一族。你没有缴税,或者少缴税,会遭到朋友的歧视。他们会认为人才没有缴税是因为没有能力。即使这个人是个人才,即使他享受的其实是更好的待遇。
就像少先队员歧视没有红领巾的人一样,即使他们知道没有红领巾的人叫人民,政治地位理论上是更高的。
那限价新房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原理大同小异,打新房之所以火,是因为新房的价格低于二手房。其本质就是税缴得少一点,主要是让大家保持一种缴税的热情,相当于税收的薄利多销。
但新房太多会冲击周边二手房价怎么办?一般的办法是加税和加上限售年限。让新的供应不至于直接冲击市场,让市场有时间慢慢消化。
在房价不好的时候,仍然有那么多人积极缴税,开盘就日光,人们的热情不减当年。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说买房就是自己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缴税就是投名状,缴税就是自己人。买了房子,交了税,那么深圳的建设有你一份子,当然是一家人。
比如深圳3000万的房子,砖头成本价就30万。你看看你交了多少税。这些人才是深圳真正的建设者。比打工的交的个税要多得多得多。贡献大,城市自然爱你。
6,中国楼市以后会怎么发展?
这个问题卖个关子,不在里面讨论了。我们会放到讨论群里讨论。
我们搞了一个天然仰望星空群,里面会探讨一些好玩的问题。
比如你的对这个事情的观点是A,我对这个事情的观点是B。请问A跟B是亲戚关系还是朋友关系还是敌对关系? A跟B之间有没有可能结婚?
对,有很多可能题目都看不懂的问题,就是这么好玩。
期待大家光临。
具体的进群方法看留言。